English version
English

营造发展性评价的和谐环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6年 03月 08日 浏览: 打印
营造发展性评价的和谐环境
作者:陈凤 文章来源:http://www.cleverstudy.com

摘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发现,即使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恰当的评价(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作出了合理的判断,给学生提出了恰当的反馈和改进建议,学生的学习也仍有可能没有丝毫改进,甚至可能在评价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这是由于评价操作发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评价操作的环境进行优化,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故此,发展性评价必须重视其发生的环境和基础。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基础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作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在当前的评价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三个操作性环节上,即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有关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向学生提出反馈意见以求其改进。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发现,即使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恰当的评价(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作出了合理的判断,给学生提出了恰当的反馈和改进建议,学生的学习也仍有可能没有丝毫改进,甚至可能在评价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这是由于评价操作发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上述评价操作的环境进行优化,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发展性评价必须重视其发生的环境和基础。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只是流于形式上的“评价”,对学生并不能起到教育意义,相反,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种“评价”产生麻木、厌倦,甚至是反感。像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问学生,无论学生的回答怎样,只要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就总是“Good!”。看起来,好像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并不大,因为这种千篇一律的评价,没有针对性和等级区别,无论答案精彩与否,是否有特色,教师的评价都将会是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或许会表现得挺高兴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评价”只是老师对他们的回答的一种回应罢了,更甚者,是一种“应激反应”。第二,发展性评价以师生互动为载体,必然受到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状况的制约。学生与教师不是机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机械操作,发现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只要调整其中的程序或者变动一下其结构就可以了。因此,不能将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固化为测验、考试和提问等具体形式,也不能将其窄化为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和给予反馈等操作流程,必须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置于富有教育意义的师生互动之中,强调评价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条件及情感基础。

有效的发展性评价需要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

基础一:教师对学生要抱有期望、给予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所以其评价行为必然受到其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怎样实现此目的的信念的制约。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行为或学业成绩的估计和预期,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状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自己也会终身都感到苦恼。”罗森塔尔效应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经由激励性的教导和评价促进儿童认知和学业提升的“魔力”。

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的期望激励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分别会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效应。(1)教师会根据其对学生的期望选择特定的评价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有较高的期望,那么他就会更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即使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也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评价中更多地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而如果教师对学生形成了消极期望,那么他就很容易忽视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求不高,很少给他们回答问题或表现的机会,也不愿耐心启发、引导他们回答问题;教师也较少运用各种身体语言、动作来鼓励这些学生。(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旦教师的期望被其知觉到,这种期望就会成为其确定自身价值、评价自身发展水平和可能性的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作为一种“预言”,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进而他们对自己也会产生一个较高的期望,并且朝着实现预言的方向努力。

因此,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1)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该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摘苹果”,“苹果”不能太高,但也要让学生踮起脚尖,或跳起来,才能摘到。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倡的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设定一个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目标任务,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最常见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还有“作业”。就拿作业而言:学生最不乐意做的作业就是机械抄写。抄写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单词、句型、课文等的记忆,所以在新授课后布置适量的机械抄写作业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在阶段复习期间,再重新布置学生做抄写作业,不但效果不大,甚至还会引致学生的反感,形成反效果。这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小组合作做主题海报等的作业。这样一来,学生在做海报的同时既可以复习词汇和主要句型,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梳理知识,还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会合作、交往,使学习渠道最大化,达到学习资源共享。(2)教师应在日常评价中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如当学生没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鼓励的眼神;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送上温暖的话语;当学生有了进步,教师表示真诚的祝贺;当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有力的支持等。(3)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中下面大、学困生多、辅导时间不足,这些都是英语科教师遇到的老大难问题。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困难,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使其感受到期望和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都过低,都具有自卑心理或自信心不足,长久以往地“让人瞧不起”,进而形成了“破罐破摔”的消极心理,他们需要有人肯定他们的自我价值,帮助他们重新定位,他们是最需要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的一群。C和D是他们的老朋友,教师的批评教育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这一切似乎都不起什么积极作用。作业本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载体,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私密渠道:“虽然还是错了三个句子,但老师惊喜地发现你的书写比以前认真多了!错了的地方,请尽快改正,好吗?”“唉,真可惜!句子表达得这么完整,只是忘了要复数。下次可别忘了。”……这里没有与同学的比较,没有讥笑,没有批评,有的是被放大了的优点、激励的评语、合理的期望。除此以外,还要跟普通的学生说明道理,让他们参与到对这些学生的特殊照顾的行列中来。在激励评价的大环境下,对学困生的帮助才更大。

基础二:师生间要有效沟通与相互理解。

这里的“沟通”、“理解”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随着教育观与课程观的转变,“舞蹈型”的课程正在生成,“舞步”有赖于两个“舞伴”——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将成为一个“应答性”的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确定评价目标、收集评价信息,还是给予反馈和指导,都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如何沟通,沟通的品质如何,直接决定了评价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具体到日常教学的评价,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兴趣愿望和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多方面地深入了解,不但更有利于教师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么样”,更有利于教师明确“为什么”。此外,师生双方在评价中达成理解,有利于师生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避免学生被动接受评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遵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大大提高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师生之间要达成理解和共识,首先要求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卸下自己的面具,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向学生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彼此诚实坦白、畅所欲言。其次,教师要具有同情心,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容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此外,教师要有积极的聆听与反馈技巧,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敏感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了解并且探求学生深层次的想法,并及时作出反馈和回应。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如在学生作业本上写批语、课下与学生聊天、和学生单独谈话、写小纸条、写班日志、召开主题班会、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交流等。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内容可以是非常广泛的,如学生的生活状况、对时事的看法、学习过程中的苦恼和压力、对人生的理解、对未来的期望、对人际交往的理解、情感的波动等,不必只局限于学习方面。

总之,作为发展性评价的两个重要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激励以及双方的沟通理解会为评价创设和谐、积极的氛围。学生由于“亲其道”而“信其师”,这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前,请您先重视其发生的环境和基础,为学生作发展性评价打好两个重要基础,为学生营造发展性评价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

[3]苏霍姆林斯基:《人的教育问题》

[4]唐思成 屠荣生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

[5]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