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会诊新课改13】不妨听听自己的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10月 11日 浏览: 打印

  新课程实施以来,常有教师反映他们的苦衷:“备课时考虑得挺好,可一到课堂上常常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知如何应对。”这些教师反映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当教师的要备课,备课就要写教案,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当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写教案上时,往往忽略了课堂是变化的这一基本事实。所以,专家告诫:“应当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记下来。”因此,应当鼓励教师坚持写教后记,进行课后的反思,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业务素质。

  为什么要研究“教历”呢?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这样解释,过去,教师注重的是教案,教案是教学前的设想,是课前计划,是一个施工的蓝图。研究教案,实际上研究的是课前的东西,评教案评的是蓝图,而不是评工程。现在,有些地方研究课堂教学,研究了半天,精力都放在课前和课后,唯独没有研究过程,这恰恰把最实质的东西、关键的环节忽略了。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写了无数教案,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没有任何记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教历”与教案不同,“教历”,即教学的过程和经历,如同医生写病历,是为了积累和研究。“教历”对每一堂课都要有诊断性的意见,积累下来,就像病历一样,将它们汇总起来,可以进行综合分析。

  还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教后记”,它是对教学过程及事件的回顾和总结,是教师对教案及课堂教学的反思、追问及记录,这对他们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最细小、最基本、最简单的研究做起,把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深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记录下来,使其变得清晰起来,并逐步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处长有宝华指出,有些校本教研是今天研究今天的事,明天研究明天的事,研究完了就完了,发展过程感受不到,能不能把这个过程整理一下呢?把每一次的研究成果积累下来,回过头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价值。同时,教研人员可以从这些“教历”中总结出有代表性、有规律的东西,将其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部分内容。看上去,研究的是文本,实际上它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专门回顾和反思,是行动研究。另外,将教师的研究积累下来,保存起来,是一笔财富,可以为新教师培养提供经验。

  实施新课程以来,已经有许多课改实验区的教师开始写教后记,上完一节课以后,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地把这节课的经验、体会写下来,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生成的课程资源,作为以后上课、备课的第一手资料。

  在浙江义乌市,记者看到了华溪小学尝试的“课堂问题录”,教师把当天教学中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利用晚上的业务学习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研究解决的办法。柳青小学的“火花集”,及时收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城北小学的“教师自我诊断”,引导教师对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发现优点,寻找不足。

  走进北京实验二小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的教室后面总是架着一台摄像机。一问才知道,那是为了课后的反思和研究。他常常告诫年轻人:“不妨听听自己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历”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是一种可供研究的“备忘录”,用教师们的话说:“能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

  《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