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九个命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6年 04月 29日 浏览: 打印

命题一: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命题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命题三: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命题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命题五: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命题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亦即不断履行现实要求的过程。

命题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

命题八: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命题九:“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即研究者”的同义语。

多年来,不断有单位邀我去培训推广研究性学习,一讲就是一天。有些单位能挤出一二个小时集中学习就不容易,希望能多讲点操作,我就十分为难,因为我越来越感到,如果教师本人缺乏动力,驱使他去开展一项在他看来并无意义的活动,对师生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问题的症结指向一点,那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以趁2003年暑期开始虹口区教师集中培训的机会,就这一专题根据网上的“教材”(见所附参考文献)突击准备了一份“教案”。

听上去这个主题是枯燥乏味的。这个主题的确很难讲,也不得不讲,因为它与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及我们自身的发展最有关系。这个主题相当复杂,我只比听众先走一步,说出来的是盲人摸象的心得,即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那些方面。这个话题涉及的九个命题并不属于我自己,更不组成一个完备的体系,我期望抛砖引玉,有更多老师一起来谈教师专业化发展,让大家分享,共同提高。

一、教师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一个命题是“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很难想像阿毛阿狗穿起白大褂就可以当医生,穿起律师服就可以当律师,这就表明了医生和律师的专业性。中国历代有专业性的“祖传名医”,却从来没有“祖传名师”的概念,实际上没有人拿当教师作为人生的目标。读书人的唯一目标是做官,穷秀才想考举人,屡试不中,难以糊口,才考虑当塾师。教书甚至连行业也不是。20世纪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但公众对教师的专业性仍不认同,似乎只要文化程度高于所教对象,阿毛阿狗都有资格做中小学教师。即使如皮亚杰这样的大学者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

现在知道,这种看法不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心灵火花的点燃者,这并非任何人能做到的,否则就不会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了。退一步说,即使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要有本事让学生学到手。极而言之,教会黑猩猩表达简单的语言也可说是某种知识的传递,似乎并非任何人都能做到。再退一步说,即使任何人都能做到,也不等于任何人都能做好,从“做到”到“做好”的漫长距离就是专业化的过程。

实际上,发达国家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已大大提高。前些日子媒体报道美国一位在我们看来蛮敬业的幼儿园教师问孩子们“苹果像什么?”接着告诉孩子们苹果像什么,比如苹果红得像孩子的脸蛋,等等,家长认为这种教育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将来自己的孩子只知道苹果像那位老师所比喻的那些东西,于是把幼儿园告上法庭,结果法庭判幼儿园给家长赔了一大笔款,这件事着实令我们开眼,算是尝到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一个命题的味道了。在公众对教育有充分理解的美国,教师必须非常专业才行。在我国,大家对学校和教师无视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把有灵性的儿童教成考试机器,却熟视无睹,谁会想到为此而上法庭。另一方面谁都自以为可以对学校和教师“抓得不紧,耽误孩子高考前程”指手划脚,这也是不尊重教师专业的表现,因为我们从未听说病员家属对专家会诊提出的手术方案指手划脚。长期以来轻视教师的专业性已酿成严重恶果,怪不得以前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那么低,也怪不得最优秀的人才肯以“当中小学教师”为人生目标的,百中无一。

高层人士早已注意这个问题了,下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里程碑: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我国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第七项建议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了“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面上教师专业化才刚刚启动,但作为个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已先行了一步。一个征候是:多年来法律咨询和医生专家门诊非常吃香,而教育界盛行的则是家教,搞批量化生产。但近年来我注意到社会上似乎已开始出现一小股认可教师专业的潜流。屡屡有朋友带着孩子来我这里进行教育咨询。这些朋友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是所谓有识之士,而且孩子有解决困惑的愿望,只要具备这两个特点,一般我可以让他们满意而归。例如最近我接待的一对父子,儿子直升本校高一,希望在暑期里干点什么。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我提了两个建议,一是他的父亲英文十分漂亮,建议儿子从现在开始用英文写日记,看能不能坚持三周,能坚持就能成为一个好习惯了。另一个建议是希望他接一位已进入大学的校友的班,从现在开始的两年内帮我用Visual Basic编应用程序。这位内向的学生告别时眼睛高兴得放出光来;另一对父子原想求我找数学教师补课的,儿子在虹口区某重点高中读了一年高一,还是个班长,我听了情况介绍后劝孩子父亲不如把准备补数学的每月200多元钱交给儿子储蓄起来,鼓励儿子通过暑期钻研,下学期给你一个数学开门红,我让孩子在下学期开学前来“复诊”,以对他的努力作出专业的估计。我出那些主意,目的都在让学生找回真正的自己。现在我突然悟到,如果这种试验有了品牌效应,我国的教育咨询门诊作为新行业会兴旺起来,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专门执照,以体现其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两种提法并存,可以混用。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在我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强调教师从非专业到专业的转化过程,而“教师专业发展”则在认可教师是一种专业的前提下,得像医生与律师那样继续提高专业水平。

二、重要的是发展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二个命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如果听到“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以为是传统的教师培训,那教师专业化发展绝对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话题。无可讳言,以往的教师培训,其质量非常可疑,而且接受培训的教师态度相当消极,在选科时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怪现象----选些“轻松”科目塞责。更本质的问题在于,以往的教师培训注重提供教学专业的知识基础,似乎教师精通“教什么”及“怎样教”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专业能力,从而胜任教师职务。实际上教师专业化却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三个方面。

首先来看看专业知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地位。知识按其稳定性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的和发展性的。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大致由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组成。无论你教什么学科,大学里打下的学科基础已足以居高临下地处理中小学教材,职后培训能起的作用很少。至于教育专业的知识,像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类,教师以前在师范大学也都读过,但由于缺少教学实践,只是似懂非懂,考过也就忘了。因为教育专业知识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知识,靠师范教育,靠教师培训都是无法真正获得的。重要的是教学实践,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想以后教师培训应当多考虑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机,二是针对一线教师相对闭塞提供发展性知识,为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融合创造一些条件,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三是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本身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师范大学要更多地参与教师培训。后面两点涉及我们要提出的第三个命题: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项理论,国际教育界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提炼了,但至今还很少系统地为基层所采用,上海市实验学校却领先了一步。据该校网站发布的消息,今年年初,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命名上海市实验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目前上海唯一的一所教师专业化发展自培学校。上面这条消息也是命题三的一个例证,为什么上海市实验学校能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市的前面?恐怕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校长就是上海师大教育学院的院长张民选教授。正是他把国际上的最新理念直接用于中小学教育。这一事实足以引起一些早就进行过类似尝试的学校的反思:如果以往的尝试能建立在先进理论的基础上,至少可以加快改革的进程。当然,融入大学文化不等于只有请大学教授做校长或定期走访中小学这一种模式,网上学习也是有效的办法。华东师大高文教授向我谈过多次她于94年开始的网上学习如何提升了她这位“学习者”的品位,最近因为写各种讲稿,才加深了体会。不说别的,单“网上学习”这一个方面我就落后于高教授9年。重要的是,现在中小学第一线在投入教改实践的同时,必须主动寻求与时俱进的理论的指导,凭借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好办法。

接下来谈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专业能力的强弱,公众自有自己的评价。家长要找家教,就是要找专业能力最强的教师,而并不打听谁的学科知识最丰富。在家长看来,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是否精通微积分或解析几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教会孩子解算术应用题。所以辅导作文,家长不去找作家;辅导数学,家长不去找数学家或大学里教数学教学法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当然也依赖于专业知识基础,但更依赖于他在他的领域里长期跌打滚翻积累的教学经验,名师与新手最好地表达了专业能力的这种区别。教师积累的这种经验可以名之为“实践性知识”,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体现了教师劳动中的创造性成分。

专业品质是专业发展的第三个方面。教师并非教书匠,他做的是塑造学生人生的工作。他本人就是学生每天在读的一本书,对学生潜移默化,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起作用的就是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品质比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更抽象,很难定义,但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例如,专业品质不佳的教师只把教师当作职业而不是事业;他以教书匠自居,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发展;在教学中他缺乏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他缺乏合作精神;他固步自封,缺乏与时俱进意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没有兴趣,等等。但一位教师,只要具有“勤于实践和反思”的实践品质,那么他的整体专业品质仍可以不断提高。

从以上概述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似乎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不管你发展得好不好,我可以发展我的,独善其身。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没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和合作氛围,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必然会受到阻遏,个人有良好的愿望,也很难实现。这是一种社会生态现象,一个热心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与一批无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占据着同一个生态位,他们的活动空间和生存资源都相同,于是受Gause竞争性排除定律的支配:“为了同一个小生境而竞争的两个不同物种不能共存”。----被挤垮的往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因为它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对教育的深入理解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四个命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这条件是三个命题的合取,缺一不可。

对教育的深入理解是太难太难了,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加强一点学习,对教育的理解必然会逐步深化,各人的心得经过提炼就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可以明白深入理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比如说,我有一位可敬的同事,他教的是来自希腊科学传统的物理学,为人处世的思想方法却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句玩笑,他是道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子曰:“诗三百篇,一言而蔽之,曰‘思无邪’”。我的同事对千百条教育原则的归纳是“一言而蔽之,曰‘因材施教’。”用现代术语来说,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就是: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高斯和贝多芬呱呱落地的时候谁知道他们将来是不是顶级的人才,更想不到前者将成为“数学王子”而后者将成为“乐圣”。从社会生态学角度看,人类文明需要代数学基本定理,也需要命运交响乐。类似于生态学追求的“生物多样性”,社会三百六十行,如果只培养最吃香的三十六行人才,就会打断生态链,严重阻滞社会的发展。从教育学角度看,两个婴儿----未来的“数学王子”和“乐圣”----的差别与其说是同一豆荚中两颗豆子的差别,不如说是一颗莲子与一颗松果的差别,当他们的差异开始露头的时候,就要强调因材施教,给他们最合适的生长环境,使用不同的栽培方法。唯有个性化的教育才能保证他们成材。为什么传统教育扼杀人才?因为它试图参照大工业的流水线的方式把莲子和松果都放在同一个环境里,按照培养最吃香的植株(比如紫檀木)的工序去扭曲它们的本性,不幸得到的不是紫檀木,也不是鲜嫩的莲藕和挺拔的青松。如果我的这位朋友以此为题写3000字的心得,对广大后学肯定大有好处。

又比如,这些年来通过有的放矢的学习和思考,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要比以前深化了许多。以前我听到 “教育就是自己学过的一切东西”这样的话,也许感觉不到它是对教育的误解,但现在发现大学者的见解要高明得多。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后一句是劳厄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教育下的一条定义,也许只是教育的众多特征之一,在教育家看来不无偏颇,但劳厄抓住这个特征进行了推论,他的推论就是前一句。我们如果认同劳厄的这个观点,还可以继续推理,用其结论来提高教育效率。我们会考虑:“既然如此,我该教什么,使忘却的最少?”这就可以推论出许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有益原则,例如:
--知识易忘,能力永存,所以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自主学习的东西最难忘,所以要设法让被动学习更多地转化为主动学习。
--单靠十几年学校教育学的东西,学学忘忘,剩下的毕竟有限,如果终身学习的话,我受到的教育岂不比只依靠学校教育的人多出许多倍?

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对教育的深入理解之上,如果这种理解不正确,你的教学实践必然发生问题。

又如,与发达国家相比,祖国大陆无论在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精英教育来说,你再说我们以往的教育制度是多么了不起,半个世纪以来祖国大陆上并没有诞生过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却是不争的事实。以普及教育来说,闻名全球的“扑克牌通缉令”来自美国一个年青的印刷工人的创新精神,他通过e-mail发出的建议,第二天就得到美军司令部的批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几百万副通缉令扑克牌发到驻伊美国大兵手里,发到伊拉克民众手里,最大限度地使通缉令发挥了作用。这件事富有戏剧性,在中国绝无可能发生。你能相信公安部会爽快地批准把通缉令印成一副扑克牌吗?

那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你的回答也反映了你对教育的理解。然后根据你的理解去改造教育,寻找专业发展的方向。

在我看来,传统中国教育严重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达国家比下来,中国的孩子真要被教死了。所以又迫使你从宏观向微观深入理解教育:我怎样才不会把孩子教死呢?不知道,那就要学习,到实践中探索,到人类的共同精神宝库中去寻找。比如你找到这样一条:

三千多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说: “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

如果你同意这个奇特的观点,你的教育原则肯定要重新建立了。这几年我在外面不停地鼓吹“点火”。两年前我校在吴江举行的教学研讨会,我就此向青年教师进言,那篇发言后来被《上海教育》要了去发表,编辑拟了个文章标题,叫做《“灌水”还是“点火”?》。今年《江西教育》发了篇什么关于我的报道,用的好像是同样的标题。现在我对这个问题思考得越来越成熟,因为自己的经历丰富了认识。现在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大量接受的是灌输,被点燃的案例很少,但被点过的两把大火,无一不给自己以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而点火的教师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与他平日絮絮叨叨的常规教育相比,他花的时间是如此之少,而产生的效果是如此之大,就像无意中在仓库里扔了一个烟头一样。至于走进教师生涯后,积累的案例更多了,获得上海市第四届中小学电脑软件制作比赛获得唯一特等奖的高一学生金大禹是最新最说明问题的一个。

知道点火的重要性后,才会思考怎样点火等等。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决于你对教育本身的一步步深入下去的理解,

比如我自己已深入到思考到这样的问题了:如果有同事问我,从没有人给他点过火,他是不是最多只能成为“非创新型人才”?我的回答是:不,可以自己“钻木取火“。现在在我看来,创新型人才与非创新型人才就如蜂王和工蜂一样,蜂王和工蜂在成为幼虫前原本没有什么区别,发展的殊途取决于“蜂王浆”。创新的蜂王浆是什么呢?就是在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实践,带着问题进入“学”与“思”的反复循环,只要问题合理,到了第n个回合就会豁然开朗。当然,对每个人每个具体问题这个n是不同的。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二:对学校发展的深入理解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理解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很大影响,对这一点,以前只是蒙蒙胧胧地感觉到,通过准备讲稿,豁然开朗了。

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学校发展是学校发展,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我独善其身也可以”,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学校发展的理解,而这种理解还决定了教师的自身定位,所以非正确理解不可。比方说,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风气,国营单位的职工每每把单位与民营企业等同起来,言谈中总是把自己定位为打工仔,把单位负责人叫做老板。如果学校教师也这样把自己定位于学校科层制管理下的机械操作工,就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主张的教师专业自主权格格不入,按这种理解,最终会遏制教师创新精神的发扬,甚至会滋长阿谀奉承的不正之风,从而使学校走向衰败。所以怎样理解有关学校发展的一切,的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

关于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界有一项共识:
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决定于生源,其次是师资,教学条件设备放在末位。

也就是说,如果把学校比喻成一座工厂,那么原材料最重要。在原材料供应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厂房设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最小,那么,重要的就是教学与管理,也就是说人员的素质。最重要的人员自然是校长----“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于是以校长为首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立即就凸现出来。

宏观来说大家知道以前高居国策层面的两个科学判断,一个是“科教兴国”,另一个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许多人没有注意,新一届中央领导对原先的提法作了不大张旗鼓的深化。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研究部署人才问题的会议,会上“提出了人才强国的科学判断”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两个判断好在不仅适合于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也适合于一所学校,在学校的一切资源中人才资源无疑是第一资源。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之所以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还有一个微观因素。随着这几年来许多高级中学学生人数翻倍,教师人数也要翻倍,一面文革前毕业的老教师几乎全部退休,一面大量师范毕业生踏上教师岗位,干部提拔也加快了速度。怎样保证教师的平均质量不降低.怎样继续保持优秀组室的传统就成了许多学校领导的一块心病。

对学校发展的理解包括对高质量教师标准的理解。这就是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五个命题。按国际公认的标准,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注意,这个标准并不盯着教师当前的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是着重看他的专业品质,他的态度,看他的持续发展的潜在动机的纯正和动力的大小。这有点像物理学中匀加速运动的路程公式:s=s0+v0t+0.5at2, s0代表你的起点,v0代表你的能力,a代表你的专业追求,如果你终身学习,你的发展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标准找对了,设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就不难了。

这里还要专门谈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的认识。那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问题。现在各级管理人员以很大的工作积极性终日奔忙,却很少思考自己为什么那么忙?管理科学有一条法则,“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怎样理解?打个比方,设想你自己是校长,你有丰富的经验,做起事来样样超人一等,如果你能用好一批管理人员,让他们代你做事,你就比以前聪明了。最聪明的办法还是总结历年的经验教训,为学校管理立个清楚明白的章程,像新加坡那样不容随心所欲,不管人进人出,大家都遵照章程规范办事,以保证好的传统、学校的基石不致动摇。哈佛有个案例就很有说服力,这说明名校为什么能长期屹立不倒。今天知道昔日好传统的人已越来越少了,青年教师更是闻所未闻。

新担任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一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面是迅速适应形势的变化。与以前相比,当今管理难度发生指数式的提高,管理人员本来就比教学人员忙得多,能遵照以前的经验保持一种常态的管理水准就不容易了。但是危机就埋伏在这里,因为任何部门的干部如果忙到没有空学习,不能建立一种愿景,工作就缺乏创意,你负责的部门要成为组织内部的亮点恐怕也难。

从教育评价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对青年教师青年干部的考察重点也就是上面的第五个命题。管这个事的现在一般叫人事部门,若和国际接轨,那就是人力资源部门(HR),它的核心理念是“战略性激励”,实行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做到全员参与。HR的功能比传统的学校人事部门的功能要大得多,除招聘引进、绩效考评、薪资福利外,还具有组织再造、工作设计、员工培训的功能。每一项功能里都有大学问。如果一所学校能以HR为重大课题。提升上面所的各项功能,那么在提升学校品位的同时,教学管理人员也获得了长足的专业发展。

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三: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所谈的已直接触及教师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传统的学习只关注认知领域,当代学习社会有四大目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今天着重谈其中两个“学会”,关于做事与生存。正好有一句英文格言与它对应,叫做To be is to do. ──生存就是做事。

这种人生观是和“生存就是游手好闲、吃喝玩乐”针锋相对的,抱着后面这种人生观的人是不配留在教师队伍里的。但是所谓“做事”,比较暧昧,因为研制私售冰毒好像也在做事,周昌忠教授在《生活圈伦理学》一书的《自序》中所给的准则就把二者明确划分开了。他说: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是‘做事’。这‘做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从至善的价值出发;全身心地投入;企求做出成绩。”

对这段话周教授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他原先是电机中专生的背景,从英俄科学翻译起步,博览群书,自学成才,十多年前就在上海市社科院哲学所被评为研究员,他自己就是专业发展的典范,他的这番话对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非常适用,如果你不认可他说的三个环节,那么对你来说,你并没有学会生存,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很有限。这涉及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六个命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亦即不断履行现实要求的过程”,

希腊特尔斐岛上有一座阿波罗神庙,神殿里镌刻着一条“神谕”:“认识你自己”,这些年来我对这句话可说是推崇备至。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术语来说,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直认识不到自己的生存价值,逗留在较低的层次踯躅不前,这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种损失。人是需要一点信仰的。你可以不信神,但不妨信仰这条“神谕”,它实际上是先贤的遗训。除了有少数人认为自己是个宝贝,只是没有遇到机会外,大多数人每天忙于生活,从来没有想过要认识自己的真正价值,也有些人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只好自认凡夫俗子一个。在我看来,社会上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领受“神谕”打算带给他的福音,是因为缺少学习的缘故。请教了歌德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不知道歌德是否关注过这条神谕,但他告诉我们空想自己的价值是想不出的: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即知道你的价值。” ——歌德

冒昧对歌德也加个注解:职责不同于职业。职业可以终身不变,在大锅饭体制下,有人甚至可以抱着“混饭吃”的态度混半辈子。职责则是与时俱进的。正如歌德补充说的:

“可是你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当前的现实要求。”

认识自己的过程原来就是不断履行时代赋予你的现实要求的过程,就是那么简单!教师、服务员、警察、医生同属第三产业,他们的职责颇有相同之处。比如,一个客栈服务员的职责是什么?我听到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可以从中感悟到职业和职责、从业和敬业的区别,从而使我们自己更好地履行对教师的现实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写好自己的动人故事。如果你是位优质教师,别人听到了你的故事,一定会感悟到你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实践,但只要一步步按现实要求去做,就可以充分实现你的价值!下一个问题是怎样一步步做?这就是下面要谈到的第七个命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



六、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

关于落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七个命题有两个中心词:“实验”和“反思”。前一个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做,后一个是对思考过的东西重新思考(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回过头来思考以前的东西”)。两个修饰词:“持续不断的”与“批判性”也很重要。

在我们周围,总能找到一些人,大家公认他们取得较明显的专业发展,用命题七剖析这些案例,就可以发现这些老师无不沿着实验和反思的途径行走,用命题七还能有效地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足,并指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我所季刊《跨学科课程研究》创刊号的卷首语也是一个可供研究的案例。至于各校目前正在申报的课题和开设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同样可凭借命题七来分析。

每到6月份,全国的高中都会出现两项现实要求,有待我们去达成。我把它们称之为“老高三的新实验”和“新高一的老实验”。

(一) 老高三的新实验

从今年开始,由于高考足足提前一个月,完成高三毕业班工作的教师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需要安排,这给管理提出了新问题。

我校四位高三数学老师接到的任务是,自找材料学习《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设想的最高级的A类选修课程(由富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数学专题组成,为对数学有较高要求的学生而设)中的第四类专题(数学前沿介绍),最后编成可用的供数学教师培训的讲义,专题中的“分形”和“混沌”部分我校毕业班学生在高二上已经学过一学期了,这在全市可说是独此一家,今年上海十校联考的一道大题目就是根据混沌的内容编成的,说明这种数学观的重要性。除“分形”和“混沌”外,还有“编码与密码”,“纽结理论”,“P=NP算法复杂性”及应用类专题中的“层次分析”原先我们对其内容可说是一无所知,甚至连名字都讲不清楚,而《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文规定要向选读A类课程的学生讲的,一所示范性、实验性高中的数学教师居然对此还浑然无知,尽快过这个关,这不就是现实要求吗?这项试验是投石问路性质的,不同教师在任务面前会表露不同态度。非常令人高兴的是,在领导督促下,四位数学教师勇敢地把这项工作承担下来了,平均每人一项任务,把有关内容编成面向其他数学教师的培训课程。我并不是说这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身,但它提供的是一种启示,一项新发展的良好开端。再如我们因为要给四位高三语文教师布置从我所一大堆剪报中搜集材料的任务,促使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形成了出版一辑辑《生灵》文摘,摆正人与动物关系的绝妙构思,这是新兴的环境伦理学的领域,我们总是希望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位高三的青年外语教师领到的任务是每人英译中两篇文章,一篇课程整合的文章,一篇跨学科课程教材。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现实要求一出手,如高手过招一样,各人的招数就亮出来了,很少有人闻风而逃的(我想即使闻风而逃也是高招,有道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有位语文教师通过这项任务就找到了又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构思他的关于人以动物为象征的文学创作的论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为构思论文,已到了夙兴夜寐的地步。

这几件事的开展过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一是进一步认识人才;二是要使青年教师认清自己的价值,只有给他们压担子,这是一条提升专业水平的康庄大道。我由此想到两句古话,一是子曰:“君子不器”,我们不要固步自封,把自己当作已定型的容器。一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古代职业士农工商,为什么不说“农别三日”、“工别三日” “商别三日”,原因就在于士每天都通过学与思的结合提升自己,我从给高三老师布置任务中看到了这点,从自己接受新挑战的经历中也感受到这点。我想,如果学校每个人都做到“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不出三个月,学校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这种精神是一个企事业单位欣欣向荣的精神支柱,就像海尔集团奇迹般的发展所说明的一样。所以,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大计来说,比单个教师个人才华更重要的是一种经过批判性反思获得的战略眼光,不管哪一级教学管理人员都要珍惜通过反思获得的宝贵经验,并有意识地随时贯彻,不要让一项好经验自生自灭。

(二)新高一的老实验

新高一的直升生也在6月份报到,他们同样比同龄人多出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于是产生了怎样利用好这段黄金暑期的问题。这却是一个老问题。我们早在1996年就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可惜有关经验没有传递下去,否则“七年磨一剑”应当很锋利了。我校99年毕业的那一届从学生进校前就启动学生发展也是一项成功的实验,但是有没有做到持续不断?不能说没有,因为以后年年都有措施,缺少是批判性反思,换一个新年级换一种思路,落花流水春去也,换了人间,这样就难免出现低层次重复。那一届六个班级驻扎在图书馆楼的四楼和五楼,成了后来全国研究性学习的发祥地之一。1999年上海市教委因此把研究型课程研讨会的地点安置到虹口区。这一届拥有一项荣获全国二等奖的教育科研成果《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一项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一项英语口语工程,同时带出了两位特级教师,一位市合理化建议十佳,一个市优秀教师集体,一位区重点高中校长(从他新任年级组长到做校长只经过短短五年)。这一届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了近五万字的活动成果,指正了沪版教科书的两处错误,一处在高一化学课本上,一处在高二政治课本里。还涌现了黑马现象。一匹黑马张佳炳,七年里没有任何学科教师把他当作得意门生看待,但他不同凡响,屡让周围人吃惊。他在初中毕业生暑期培训班里崭露头角就让初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大跌眼镜:获得华东六省一市暨香港地区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他写信向IBM驻华办事处指手划脚,一石激起千重浪,最终使该公司的系统软件OS/2争得了上海的市场份额。他从高二起靠稿费挣每月零花钱,这是他的白领父亲逼他这么干的。他到了高三,班主任为他惴惴不安,因为他长期表现为“不务正业”,热衷于课余研究、高三下学期数学平均成绩只有100挂零,谁也没想到他高考数学竟然得了142分,位居全班第一,圆了他早就张扬的复旦的梦,更不说他进入大学后的表现了。这一届还有一个特点,没有任何新教师在高三门槛上“留级”,全年级六个班有五位班主任是没有上过高三课的青年教师,他们几乎占了全组相关学科教学力量的半壁江山,请问现在他们谁不是市重点中学的教学骨干?

这一届的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过程验证了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八个命题: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在学生正式进校前的前两个月,有52位学生参加了暑期骨干培训。我们充分利用黄金暑期为新集体奠定基础,为个人的发展补长期脱漏的课,启发他们的心智,开拓他们的创新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六个新集体的第一次报到活动是培训班的影子内阁讨论策划并主持的,事先六家单位交流了各自的打算,直到报到前一天才向未来的的班主任汇报。各班活动互通声气的好传统一直保持到高三毕业。从个案来说,有些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和初中时代判若两人,转换机制就发生在暑期的两个月活动里。建班一个月,九月底国际邮政日我们高一新生组队到东视“科学欢乐城”迎战其他三所市重点高二的老运动队,冠军却落到了我们手里。

这几年每年都有一批直升生提前报到,总体来说他们是新高一的骨干,在黄金暑期里,应当培训什么?他们最需要补的是文化课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怎样不再使高一学生把初中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带到高三?我们应当想什么办法为新一届培训干部?这是建设一个新高一的生命线。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以上两个问题是全国高中面对的共性问题,解决得好意义重大。我们只要牢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七个命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可以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我在外单位讲学,常听到“我们这里没有你这样的人才”的议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精神来看,以前张三们能做的,今天李四们也能做,更应当超越它。一代新人只有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成长,才会出智慧。正如张民生同志所说,他以为“智慧是不能言传的,它只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的智慧。”

所以在讲座最后,引进一个总结性的第九个命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即研究者”的同义语。我们要走好专业发展之路,时时要牢记:“研究”是“教师”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看来当前盛行的“研究型教师”的提法似有叠床架屋之嫌。当然,当时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纠偏:教师日渐异化为学校科层制下身不由己的机械执行者,必须强调教师工作研究的一面。一旦“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相信“研究型教师”的提法会淡出视界。与此同时,我已多次听到有关普教界里“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的新提法,其标准比研究型教师似乎要高出许多,也缺乏足够的案例供研究。但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利于人才向教育界流动,它有可能成为今后的新话题。

[参考文献]

江峰,教师专业性问题与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65.

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