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保护”束缚雏鹰的翅膀
每天上学、放学,在每所小学的大门口,都会围着黑压压一片人——接送孩子的家长“大军”,这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城市的一道“室外景观”。而每天晚上在家里,还会有另一道“景观”:许多家长陪着或看着孩子学习,为他们检查作业。此外,衣服不洗,被子不叠,房间不打扫,更不用说买菜做饭,甚至连吃个煮鸡蛋家长都要帮着剥皮……如今,我们的孩子不但不做家务事,就连自己的事也由家长一手包办——“老鹰”们竭尽全力,把雏儿呵护在自己温暖的羽翼下。
最投入也最让人头疼
2004年年初,港、澳、台和北京四地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共同担忧的社会课题:中国父母对孩子是不是存在着过度的照顾?对此,北京市青年联合委员会组织研究人员在北京展开了调查。
最近,北京对近2000名6至12岁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家庭在对孩子的照顾上超出了“适度”的范围。调查显示,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有48.5%的孩子每天的作业是由家长检查的;67.1%的孩子上学是由父母或祖父母接送的,这其中26.1%的孩子的书包是由接送的大人帮助拿的。访谈中家长表示,接送孩子上下学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不好,交通秩序太差,让他们自己走没有安全保障;在学习方面,家长们“帮助”孩子的方式是比较一致的:73.1%的答案是“检查孩子的功课”;53.6%是“购买教学参考书”;33.5%是“常陪孩子做功课”。
专家指出,要让家长从“陪读”和“助教”的角色中走出来,一是学校要给家长“减负”,二是家长要注意保留自己的生活空间。
教育消费亦喜亦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消费中排在首位。但专家称这样的教育消费“很不正常”。
调查显示,有关学习的消费占到60.6%,而食物的消费占33.8%。再进一步,“这些学习上的消费主要用在了哪里?”主要是买参考书、学习用品以及报补习班。家长们诉说,自己常常与别的家长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人家的孩子都在外面学习,上这班上那班,我们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是,家长们在“为了孩子”的旗帜下,自觉自愿地进行着一种“高雅”的消费,仅有17.1%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报过课外班。大多数家长认为,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经济条件又允许,不为孩子的教育多投资就是自己的失职。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期望自己孩子的学历达到本科以上”的总比例是98.2%,其中,69.3%的家长期望自己孩子的学历达到“硕士或硕士以上”。这种高期望值和人才观必然会造成家长过度照顾孩子的学习,教育在家庭中的“高消费”便自然形成。
专家提出,眼下家长对孩子成长所需的准备理解过于片面。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其实,孩子错过习惯的培养期,是一种更难弥补的损失。
别压折了雏鹰的翅膀
调查显示,50.5%的孩子早上起床由父母叫醒;10.7%的孩子要由父母帮助穿衣服;60.1%的孩子吃饭是父母给盛到碗里的;28.9%的孩子吃鸡蛋由父母剥皮;22.7%的孩子喝水是由父母或保姆倒的;14.7%的孩子早晨洗脸水、漱口水、牙膏是由父母或家人帮着准备的……
在调查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的原因时,40.6%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放心;26.1%是因为孩子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做家务;22.9%的家长是觉得太麻烦,孩子做后家长还得再收拾。
其实,有很多孩子希望尝试自己做事情,但家长包办代替已成习惯,孩子慢慢地适应了,渐渐地就没有了那份跃跃欲试的愿望。而要问家长为什么不放手?家长们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帮孩子做些“琐事”就是希望能节省时间,让他们多点时间休息、学习。因为现在孩子读书读得太辛苦,觉都不够睡,更别说玩儿了!“时间不允许,太紧了”是家长们的共同话语——尽管家长从内心里都希望孩子会自理、能自理。
调查结果折射出当前孩子的学习负担仍然比较沉重,社会、学校、家长都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因而在升学压力面前,“减负”总是显得底气不足和软弱无力。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过度照顾,正是在生活、安全方面过度保护的“起因”。何时孩子的学习负担减轻了,家长的过度保护也会自动终止。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