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德育专家审视日常教育行为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4月 04日 浏览: 打印

 行队礼、教师口头禅、批改日记、教室监视器等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都有可能给学生德育带来负面影响:德育专家审视日常教育行为。

  “只要我们认真审视学校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教育现象和行为存在道德问题,甚至一些道德教育现象和行为本身也不一定道德!”在日前由田家炳基金会召开的“21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高德胜的一番讲话,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共鸣,其中五种常见的学校日常教育行为,受到与会者的批判。

  教育现象一:行队礼与如何“回礼”

  现象描述:小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或老师模样的成年人要行队礼并说“老师好”,成年人大多不回礼,当个别人回礼时却发现学生没等回礼,已经跑远。

  道德审视:小学生向老师和成年人行队礼并问好本身包含着道德教育目的,旨在养成尊重长辈和老师的行为习惯,但现实操作却与这一本意有诸多相悖之处。

  学生向老师行礼,是对老师的尊重,但向老师模样的成年人行礼,则仅因为他是成年人,而大多数成年人却又不还礼,这一现象的潜台词是,未成年人要尊重成年人,成年人却可以不尊重未成年人。学生相对于教师和成年人,是弱势群体,所以这一潜台词又被推而广之,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有优越地位的人,可以不尊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此外,学生们如果一天之中见到的成年人多了,需要行礼问好无数次,非常机械,不免厌烦,很可能产生一边行礼问好,一边在心里“腹诽”,催生表里不一的性格。

  教育现象二:“毁”人不倦的口头禅

  现象描述:教师忌语这些年强调得比较多,但仍然有一些老师经常用“笨蛋”、“猪脑袋”、“脑袋进水了”诸如这样的语言斥责看不上眼的“差生”,这些语言甚至成为一些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常挨老师骂的学生,往往被同学所孤立。

  道德审视:这些口头禅在社会学上是一种语言的“倭化”,对被“倭化”者的影响巨大。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教师作为“重要他人”,反复对其“倭化”,其自尊心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刀一样锋利的语言削成教师所说的那种人而不能自拔。更可怕的是,当教师“倭化”这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看法。专家在调查时经常听到小学生这样说:“老师说他是坏孩子,所以我们不理他。”一些孩子的前途从此被毁掉了。

  教育现象三:批改日记能否收获诚信

  现象描述:批改学生日记是许多学校通行的做法,显在目的是提高作文能力,潜在目的则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不得不交,但又不愿意流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只好想办法应付,比如准备两个日记本,一本给老师看,一本留给自己看。

  道德审视:日记是私密的东西,未经许可,别人不能阅读,这是法律所认可的规范。教师出于教育目的阅读并批改学生的日记,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往往不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学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学生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揣摩老师心理,投其所好编造内容。现在学校都非常重视诚信教育,但批改日记这一教育行为不一定能得到学生真话,却容易导致学生说假话,抵消了诚信教育的效果。此外,一些学生可能会片面理解老师批改日记的潜在目的,通过日记向老师打别人的小报告,换取老师的表扬,不利于一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育现象四:监视器与隐私权

  现象描述:现在很多条件好的学校花大笔钱购买监视系统,将每个教室都装上监视镜头,使教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处于这一“大眼睛”的监视之下。

  道德审视:监视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和教师时时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大眼睛”的注视下,学生和教师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样做显而易见的后果是个性的丧失。与个性丧失伴生的是创造性的泯灭以及催生“做秀”人格。学生一开始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隐藏起来,使“大眼睛”无法看到,这是“双重人格”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起来的内心世界也可能丢失,只保留“大眼睛”看的一面,这是人格“做秀”化阶段。

  教育现象五:被异化的卫生评比

  现象描述:很多学校把教室和学生宿舍的卫生情况作为班级竞赛的一个方面,存在过度关注现象。但这种达到极致的卫生评比却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比如评比采用扣分法,被扣分少者获胜;宿舍如军营一样,牙刷朝一个方向,毛巾折成条状整齐搭在脸盆边沿,被异化为展览的窗口。

  道德审视:学校对卫生的极端看重,一方面是强调校园是一块不同于社会的“净土”特征,另一方面,也暗合了学校容不得“差生”存在的潜意识;学校卫生评比的扣分制,容易使学生们习惯于对别人的缺点瞪大眼睛,对长处却视而不见;学生休息的宿舍变成展览的窗口,在这种别人有钥匙随时可以进来参观的情况下,宿舍休息的原本功能在退化,学生的内心缺少安全感和被尊重的感受。

  高德胜等专家认为,在谈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时,很多教育从业人员痛心疾首,控诉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毒害,但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中的许多行为也不一定经得起道德的审视,这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和行为对学生道德上的影响是“静悄悄”发生的,不知不觉间浸入了学生人格的核心层,因此学校应从自身做起,反思、梳理自己的教育行为,保持道德上的警惕,以免给学生负面的道德影响。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