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赞美疲劳”催生多元评价
王岩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热情高涨。精彩处,她便发给学生一朵鲜艳的小红花。初时,得到奖励的孩子还乐滋滋地表现出自豪感。但一个月后,王老师明显感觉这个“法宝”不那么灵了。“原野,你不喜欢小红花了吗?”王老师试探性地问一个学生。孩子歪着小脑袋说:“喜欢,可幼儿园老师也奖励我们小红花,再说小红花也没什么用呀!”
这是当今小学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提倡“以人为本”,提倡激励评价,课堂里充满了教师的赞扬声。不论学生说得怎样,做得怎样,甚至一个平常的表现就可以得到教师的表扬。老师们常常毫不吝啬地把肯定和表扬给予学生,似乎从此不再有批评。但时间长了,几句温情的话语,几个单纯的小红花、小红旗让学生产生了“赞美疲劳”,少了“反响”。
王岩所在的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在新课改中把评价改革作为突破口,提出了四个“淡化”、四个“提倡”的评价新思路,即淡化量化评价,提倡模糊考核;淡化检查评比,提倡自悟自律;淡化整齐划一,提倡个性发展与创新;淡化消极批评,提倡激励成功。而在刚刚提出“淡化消极批评,提倡激励成功”时,也有不少老师把激励简单地理解为表扬。花园小学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课堂中这一带有共性的问题:如何掌握评价的最佳分寸?
张安龙老师的班里,有位学生聪慧而不知努力。怎么教育开导他,令张老师费了一番心思。张老师觉得,不能因为倡导激励评价,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足甚至错误时就不敢说“不”,而只让学生自己斟酌或放任自流。那样下去,学生会不明是非善恶,教师就会有误人子弟之嫌。经过思考,张老师送给他一句带有批评意味的评价:“聪明一文不值,勤奋价值连城!”这名学生仔细琢磨过老师意味深长的批评,为了证明“聪明不是一文不值”,便开始发愤。有了效果后,他自豪地对老师说:“聪明加勤奋是无价之宝!”张老师事后写道,“看着孩子那张笑脸,我感觉到批评同样具有激励的效能,有表扬不可替代的作用。批评和表扬就像‘人’字的一撇和一捺,缺一不可。”
既然学生对于唾手可得的表扬产生了疲劳感,那他们喜欢和需要什么样的激励呢?王岩认为,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体验集体荣誉。但她教的是一年级小学生,如果单纯对他们讲什么是集体荣誉和“我为集体荣,我与集体辱”,显然过于高深。面对小红花的失利,王老师在班里开展了“我为小组争光”的活动。这个题目虽有些老套,却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的热情。班里有名的“小邋遢”范征不爱写作业。可一个星期六,他妈妈给老师打电话求援:“王老师,你快劝劝范征吧!他发着高烧非得写作业,说要不写完就会给小组抹黑。”当老师把范征的进步告诉全班同学的时候,没想到大家一致给他鼓掌。小班长站起来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认为应该给范征他们组加分,因为范征进步了,是小组的光荣!”征求大家的意见后,老师为范征组加了鲜红的10分,他个人也戴上了最佳组员的胸卡。在“我为小组争光”活动中,学生对班集体产生了很强的责任心,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一次,王老师在小黑板写字时出了个错,被学校主任打了个鲜明的错号。班里一个学生边拿黑板边对王老师说:“老师,你可给咱班丢人了!”听了这话,王老师在不好意思的同时又感觉兴奋:集体的观念已经在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发芽。在活动中其实并没有强调什么是集体荣誉,而是将学生个人的荣与辱、好与坏与小组相连,这就把学生置身于集体之中进行了有机的评价。
记者就这个新课程课堂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访了北京市教科院副研究员冉乃彦。长期在基层实验学校做课题研究的冉老师说,他和很多专家在近两年的听课过程中,也感到了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冉老师认为,这是由于教师还没有真正“吃透”新课程的理念。既然提倡激励,“反正说好的没错”,表扬于是张口就来。从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角度看,教师的评价要注重价值引导,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为目的。评价要坚持分类,对自卑的学生,是帮助建立自信;对自傲的孩子,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适合每个学生,评价才会有效。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6日第2版
这是当今小学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提倡“以人为本”,提倡激励评价,课堂里充满了教师的赞扬声。不论学生说得怎样,做得怎样,甚至一个平常的表现就可以得到教师的表扬。老师们常常毫不吝啬地把肯定和表扬给予学生,似乎从此不再有批评。但时间长了,几句温情的话语,几个单纯的小红花、小红旗让学生产生了“赞美疲劳”,少了“反响”。
王岩所在的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在新课改中把评价改革作为突破口,提出了四个“淡化”、四个“提倡”的评价新思路,即淡化量化评价,提倡模糊考核;淡化检查评比,提倡自悟自律;淡化整齐划一,提倡个性发展与创新;淡化消极批评,提倡激励成功。而在刚刚提出“淡化消极批评,提倡激励成功”时,也有不少老师把激励简单地理解为表扬。花园小学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课堂中这一带有共性的问题:如何掌握评价的最佳分寸?
张安龙老师的班里,有位学生聪慧而不知努力。怎么教育开导他,令张老师费了一番心思。张老师觉得,不能因为倡导激励评价,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足甚至错误时就不敢说“不”,而只让学生自己斟酌或放任自流。那样下去,学生会不明是非善恶,教师就会有误人子弟之嫌。经过思考,张老师送给他一句带有批评意味的评价:“聪明一文不值,勤奋价值连城!”这名学生仔细琢磨过老师意味深长的批评,为了证明“聪明不是一文不值”,便开始发愤。有了效果后,他自豪地对老师说:“聪明加勤奋是无价之宝!”张老师事后写道,“看着孩子那张笑脸,我感觉到批评同样具有激励的效能,有表扬不可替代的作用。批评和表扬就像‘人’字的一撇和一捺,缺一不可。”
既然学生对于唾手可得的表扬产生了疲劳感,那他们喜欢和需要什么样的激励呢?王岩认为,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体验集体荣誉。但她教的是一年级小学生,如果单纯对他们讲什么是集体荣誉和“我为集体荣,我与集体辱”,显然过于高深。面对小红花的失利,王老师在班里开展了“我为小组争光”的活动。这个题目虽有些老套,却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的热情。班里有名的“小邋遢”范征不爱写作业。可一个星期六,他妈妈给老师打电话求援:“王老师,你快劝劝范征吧!他发着高烧非得写作业,说要不写完就会给小组抹黑。”当老师把范征的进步告诉全班同学的时候,没想到大家一致给他鼓掌。小班长站起来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认为应该给范征他们组加分,因为范征进步了,是小组的光荣!”征求大家的意见后,老师为范征组加了鲜红的10分,他个人也戴上了最佳组员的胸卡。在“我为小组争光”活动中,学生对班集体产生了很强的责任心,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一次,王老师在小黑板写字时出了个错,被学校主任打了个鲜明的错号。班里一个学生边拿黑板边对王老师说:“老师,你可给咱班丢人了!”听了这话,王老师在不好意思的同时又感觉兴奋:集体的观念已经在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发芽。在活动中其实并没有强调什么是集体荣誉,而是将学生个人的荣与辱、好与坏与小组相连,这就把学生置身于集体之中进行了有机的评价。
记者就这个新课程课堂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访了北京市教科院副研究员冉乃彦。长期在基层实验学校做课题研究的冉老师说,他和很多专家在近两年的听课过程中,也感到了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冉老师认为,这是由于教师还没有真正“吃透”新课程的理念。既然提倡激励,“反正说好的没错”,表扬于是张口就来。从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角度看,教师的评价要注重价值引导,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为目的。评价要坚持分类,对自卑的学生,是帮助建立自信;对自傲的孩子,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适合每个学生,评价才会有效。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6日第2版
- 上一篇: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外因是主导
- 下一篇:【今日关注】望子成龙岂能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