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成长——新课改的有力支点
新课程的推进带给我们这样的感悟: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等,而传统的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等继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挑战的需求。教师们普遍感到原有方式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师专业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如何从专业成长的角度提升教师的水平?我们的理念是坚持两个回归:“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研究能力回归实践者”。
1 面上:构建“区、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我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于2003年3月在正式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前夕,构建了“区、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旨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实践策略,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创造展示的空间。其实践操作包括三个层面:
“区”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推动和教研部门的业务指导。行政部门的任务是编制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出台师训政策,落实经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教研部门重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坚持“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对教师进行“三步走”的培训:第一步是对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性质是启动培训;第二步是对全体教师的通识和学科培训,性质是全员培训;第三步是在新课程实施后结合具体实践对教师进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培训,性质是后续培训。同时,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上课、说课、互动式评课、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引领全区教师“走进新课程,推进新课改”,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艺,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片”是指课改协作片,它是介于区与校之间的教学研究机构。全区26所小学,按地域的相对集中、优势互补性、区名师班学员的分布状况、教研员合理配置等原则,划分成四个片。每片确定一个学校为实验基地,以该校为龙头,其工作思路是“点片结合、名师引领、小班示范、新老共进。”教研员做到植根学校,服务教师,指导教改,每周用2—3个半天深入课改协作片,了解学校课改情况,宣扬先进理念,引导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规律,指导课改教学实践。通过开展课改观摩、教师论坛、教学研讨、交流展示等活动,帮助教师学习课改精神,实施课改方案,反思课改实践,研究课改对策。课改协作片的成立,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增设了新的平台。
我区第四课改协作片成立伊始,作为龙头学校的拱宸桥小学(杭州市实验小学)就郑重承诺:学校将无条件开放所有与课改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并无条件提供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学校聘请专家来开讲座或者是课题论证会,其他学校教师都可以参加。为了强化教育科研,他们采取跨学校共同搞科研,把《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作为协作片的总课题,由片内小学各自承担相应的子课题任务。
“校”是指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优势在于:可以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每个教师既是被培训者又是培训者;既可解决教学之急需,又可兼顾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之间合作的时空得到了拓展。鉴于此,各校积极开展灵活、多样、高效的教学研讨活动,充分挖掘校内骨干教师的潜力,实行“导师制”师徒结对;关注学科教研活动,努力开展正规、有效的教研活动,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活动的新路子;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大家一起研究探讨,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区—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中,我们始终坚持行政、教研、科研“三结合”,“三套马车”缺一不可。同时,又十分重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优势,实现“区本培训”与“校本培训”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2 点上: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四种模式
导师引领模式——
探索名师成长的“区本自培”模式,加速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新课改中的引领、辐射作用。
区里选拔了37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与17位省名特级教师结对学习,由省名特级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和学员间的权利、义务通过协议的形式加以明确,既履行相应的职责,又享受相应的待遇。
在导师带教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四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业务指导与品格熏陶相结合。导师引领的运作载体主要有:
①总结和提炼导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当作学习提高的过程;
②仿效和借鉴导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从而体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实现教学模式的举一反三;
③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提升科研素养和理论水平;
④协助导师整理其课堂实录、讲座文稿,通过整理,深入领会和琢磨其中的教育思想精髓和教学艺术魅力;
⑤跟随导师一起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术交流活动,从而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走势。实践证明,采用导师引领模式带徒,更适合于培养那些有望成为地市省级的名优教师。
名师研修模式——
为了推进我区“双名工程”的实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相继成立了区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中学、幼教4个名师研修班。每个研修班推选20多名骨干教师组成,研修长度为二到三年,每学期集中20天左右进行研修。
研修班运作载体有:①专题讲座法。②案例研讨法。③主题说课法。④评课认知法。⑤论文答辩法。⑥微格教学法。⑦个别辅导法。⑧课题研究法。⑨合作探究法。
课程开发模式——
全面启动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要求全区所有中小学都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启动学校课程的开发,不允许“等待”和“观望”,强调教师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研”。
我们特别重视自下而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真正激发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内驱力。目前我区中小学教师基本上能做到人均开发一门学校课程。与此同时,我们也转变了关于学校功能的理念:提出学校,应该是播种教育幸福、引领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乐园。
课题带动模式——
以课题为载体,组织和吸纳一些急需提高科研素养的青年教师共同参加课题研究,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到“学习型”再到“学者型”的类型转换。
课题组的运作载体主要有:共同参与课题的筛选和定位,培养其准确而敏锐的问题意识;共同参与课题方案的规划和论证,培养其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共同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培养其严谨、求真、务实、细致的研究作风;共同参与课题的理论概括和成果鉴定,培养其理性剖析、整体洞察的能力。
坚持日常教研与课题研究两手抓,使教科研成为“一把手”工程;通过专家引领,点拨指导,互动对话,提高教科研工作的效率;如我区的拱宸桥小学就通过“新成功教育”实验研究,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提升了办学品位,学校一跃成为杭州市实验小学。
杭州市拱墅区采用灵活有效的三级联动教师培训机制,有力保证了新课改的扎实推进。实施点面结合的全区教师培训模式,保证了教师有序而又健康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课程改革的师资瓶颈,为提供拱墅教育的“适度发展”提供了软件上的强力保障。(作者分别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