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新课改不是完全反传统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1月 12日 浏览: 打印

  【龙虎网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冷思考。”昨天,在特级教师陈义鑫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上,南京五老村小学的特级教师陈义鑫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误区作出了反思,指出一部分老师有矫枉过正的倾向,新课改不能完全反传统,传统教育的一些优势应该得到继承和创新。

  陈老师指出,由于新课标的精神中有很多理念和过去不同,使得一些教师认为过去的
那一套完全不能用,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比如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该说的不敢说,有的甚至以一节课学生说话的时间衡量是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于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不敢讲,只是让学生读读而已,笼统地带过。有些教师不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段、重点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语文能力也就无法在训练和实践中得到提高。其实传统教育还是有很多优势的,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的好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中倡导的精神。

  在新课标中很提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陈老师指出,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过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陈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讲《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问学生结尾狐狸骗到了乌鸦的肉后,乌鸦会怎么想。一位学生回答:乌鸦说,从来没有人称赞过我的羽毛漂亮,今天终于听了一回奉承话,感觉真好。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们,我再给你们找去!老师对此大加赞赏,夸学生见解独到。但仔细推敲,这种采用自我解嘲的方法,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违背了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陈老师还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倾向。比如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但在实践中,“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古诗《赠汪伦》时,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境,喜欢绘画的可以绘制画面,喜欢音乐的到电脑中点击表现送别的乐曲,最后全班合唱《朋友啊朋友》,这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收获甚微,只是在教学形式上追求花样多,会把语文课异化成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陈老师说,新课标从颁布到实践已有两三年的时间了,要真正理解课改的精髓需要沉下心来,不能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做些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