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2月 07日 浏览: 打印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实际收效并不尽人意。在一些人的心中素质教育就像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甚至连搞应试教育的人口头上喊的也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

  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阻力重重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教育工作者难以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从本质上看,是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解放不到位、观念解放不彻底。因此,全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反思我国教育现存的弊端,认真吸收世界各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有效融合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积极建构富有时代特色、民族特征的教育哲学。

  冲破教育功利主义壁垒,倡导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从隋唐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制,到1976年恢复高考制度,再到当前学历、文凭成为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关键性筹码,功利主义的本质不但没有太大的改观,反倒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基础教育领域,以应试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功利主义显得尤为突出。社会甚至相当一批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作为判断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水平的唯一法宝,家长把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孩子在校表现的唯一依据等等,就是功利主义泛滥的现实表现。

  教育是一项启蒙人类思想、引领社会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伟大工程,但长期以来,却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谋划教育的未来,是教育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我们主张教育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来抵制教育功利主义的危害。

  理想是教育事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未来憧憬。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理想代表了社会发展的理想,代表了人类进步的共同理想。教育事业深受功利主义的侵扰,必然偏离方向,背离规律,叛离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用理想净化学生的心灵,用理想描绘人生的坐标,用理想激发生命的活力。

  浪漫主义是教育工作者所必要的情怀。这里讲的浪漫主义是人的格调、品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文精神的时代升华。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设想、果敢的行为等,是构成浪漫情怀的元素。有了浪漫,才会有生活的情趣、工作的激情、创造的冲动,才会把讲台变成舞台,把教学当成艺术,才能声情并茂地感召学生、引领学生。

  理想是憧憬,浪漫是情怀,仅仅把两者结合起来,只能走向教育的“乌托邦”。教育理想必须源于教育现实,必须高于教育现实、超越教育现实,而超越教育现实,就必须有浪漫的情怀。把理想和浪漫变成现实的必要前提是,尊重规律,讲求科学,与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丝毫的虚假。因此,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必须以现实主义为归宿,为落脚点。

  正确认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出可喜局面,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并没有被普遍认识,改革的精神实质和技术要求还处于认识与转化之中,很多方面甚至还会有分歧、有争论。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和争论,是因为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决策者,在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认识上有偏差,甚至把三者割裂开来看待。因此,科学认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能否全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不断积累,不断增加,不断创新,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出现,有人称之为“知识爆炸”。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个体所掌握的知识对于知识海洋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知识。

  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应主要体现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分类、筛选、组合,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择一部分对学生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有效知识,并把其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实现。

  能力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转化、迁移、组合、融合、拓展、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潜质和能力优势。但不论何种能力,都必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实现这种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是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如果采取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方式,那么这种转化必然收效甚微。只有采取交流、质疑、辩论、互动、体验、探索、实践等主动学习方式,这一转化才会变得快速而有效。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和方法为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素质既具有群体普遍性,又具有个体独特性,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持续发展性,它是一个人整体状况的描述和概括。因此,素质不是知识、能力的简单相加。有的人知识多却能力低下,有的人能力强却缺少知识和修养。笔者认为,只有在知识和能力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和谐建构的条件下,这个人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技能交互作用、合理搭配的结果。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主张孩子们建立“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即年龄越小,兴趣要越广泛,知识面要越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升高,知识的深度和专业的宽度再逐步加强,这样才能促进多元能力的发展。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树立真善美是素质教育最高境界的观念。

  从本质看,应试教育把考试科目和内容作为其唯一的教学目标,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就必然导致填鸭式、灌输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也就必然使牺牲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应试教育无法避免的沉重代价。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因而它是一个在价值取向、目标追求、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对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只有按照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原则,为其做出最简单、最精练的逻辑概括,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作者明确其核心价值,也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作者抓住实施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我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把素质教育的实质概括为: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里,“真”就是真理、真实。真理包括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规律,也就是人们平时讲的知识体系。真实指务实、实在、求实的精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话实说、实实在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虚假浮夸,反对追求虚名等等,就是对真实而言的。教育的一切内容、形式和行为,都应该体现一个“真”字。

  “善”就是指善良、善意,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它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善”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深刻的概念,包括善待自我,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善”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人格倾向。因此,“善”应该是教育的一种人性追求和理想。

  “美”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判断的感受,是每一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境界,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有了美,个体才显得丰富、优秀,有了美,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快乐,有了美,社会才会和平、稳定,充满友谊和关爱。

  狭义上看,“真、善、美”分别通过知识、道德和艺术三种不同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教学生求真、向善、唯美,换句话说,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是否符合这个标准来衡量。(作者系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