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由陶宏开现象看学校德育
构建师生平等高效的对话交流机制是增强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还需要道德感受、道德体验的交流。
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道德教育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而存在的,但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而道德教育必然要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去年7月以来,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和由他发起的拯救上网成瘾青少年爱心行动在全国掀起热浪,21个城市的5万名家长和孩子聆听了报告,同时邀请他作报告的电话和传真接踵而至。短短半年时间,一位普通的大学教授家喻户晓,被广大上网成瘾青少年及其家长奉为“救星”,其言论被家长视为经典广为传诵,这就是陶宏开现象。
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陶宏开现象,审视和反思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张力。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较量中,一些青少年学生迷失了方向,沉浸在虚无缥缈的空幻之中,聊天、玩游戏,忘却了生活目标,把自己本应肩负的责任推诿于环境、家庭或他人的影响等。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个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显而易见,道德的目标是指向个人幸福生活的。但是,面对孩子们的迷失,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多少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难以唤醒迷途中的心灵,助其“回家”。这表明,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张力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创新、夯实,构筑道德精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机智。据统计,自发起拯救上网成瘾青少年爱心行动以来,陶宏开挽救上网孩子达300余人,其中不乏令家长、教师“绝望”者。是什么原因使陶宏开在短短几天甚至几小时内打开孩子的心结,解除网瘾,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乐趣?考察这300多个案例不难发现,陶宏开所讲的理论、知识孩子们早已在他们的老师那里耳熟能详,而陶宏开所掌握的教育机智却是一般教师所不具备的,成为破解网瘾难题的关键。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成为一个“美德袋”。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脱节,学生拥有丰富的道德教条,却又在多元化的现实中手足无措,迷失自我。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合力。据陶宏开分析,孩子上网成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健康的家庭教育,这突出体现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索取和给予,没有对等交流。在孩子眼里,父母无穷无尽的给予和自己无穷无尽的索取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完全物质化、金钱化了。另外,还有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简单化和极端化。二是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许多负面因素。现在的一些流行音乐和影视节目,基调消极、颓废、低俗,对社会尤其是孩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污染了孩子的成长环境。
陶宏开现象从实践的层面为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和一个崭新的视角,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其一,构建师生平等高效的对话交流机制是增强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陶宏开对上网成瘾青少年的转化采取的是一种对话机制,通过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从而在认识上取得一致。它表明,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还需要道德感受、道德体验的交流。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道德教育需要交流,使学生与教师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进而达成共识。学校道德教育就应构建一种机制,使师生之间的道德交往、道德交流成为一种习惯。
其二,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就人的生存意义而言,只有个人,而不是社会,才能体验美好的道德与人生,道德教育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而存在的,但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而道德教育必然要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陶宏开对上网成瘾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恰恰比较好地处理了这种关系,他将世上的事情分为三种:可做可不做的、必须做的、不能做的,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活的目标,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是在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
其三,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陶宏开现象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是承担不了道德教育的重大责任的。要做好这项工作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才能取得成效。因而,党和政府必须构建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形成道德教育的强大合力。(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7日第2版
- 上一篇:增强班主任的法制意识刻不容缓
- 下一篇:校本教研究竟难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