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如瓷人生——六(3)班家长教育讲坛系列活动之二

来源: 作者:赵语然 发布时间: 2024年 04月 09日 浏览: 打印

3月22日,六(3)班家长教育讲坛(第二期)开讲。讲坛邀请到赵语然同学的爸爸赵实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中国陶瓷文化课。赵老师从陶瓷的起源开始,讲述了原始先民如何制作原始陶器,以及传承数千年的陶瓷柴烧技艺,再通过卡片游戏去探索瓷器制作的精细流程,让同学们了解到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的东方审美和匠人精神,以及他们在艺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脱胎而出,也沉淀出了丰厚的精神内涵。

据说,瓷土需要经过劳动者血汗的洗礼以及多达七十二道工序才能炼成美器;经历岁月磨洗,最终焕发出玉石一般的光泽!而陶瓷土料最初毫不起眼,只是山中的石土,经过加工、筛选,除去杂质,和水为泥,初成胚胎,打磨光滑,上釉入炉,终于在纯青炉火的洗礼下实现了脱胎换骨。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只有经过不断地锤炼、打磨,在生活中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的生命才有可能发生真正的改变。

赵老师的介绍深入且生动,他展示的七个紫砂杯用了七种不同的紫砂泥,烧制后表现出七种不同的颜色,与赤橙黄绿青蓝紫对应。赵老师介绍说,比起那些明亮的油画颜料,这七种颜色显得非常的低调、质朴、内敛,它们来自泥土,是大地的颜色,是我们中国画中的颜色。很多同学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这样去理解中国的颜色,发现它们很自然、很美。

赵老师在课程的最后,提到了孔子在《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君子像个器皿一样,用途单一,不能灵活变化,那么还是君子吗?这句古语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思想,赵老师的解读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瓷器:制作瓷器的意义,并不是要去追求一个固定的样式和结果。如果我们在开始制作瓷器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最终的结果,这样的生活和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古代瓷器之所以那么美,就在于古人每次创作时对于最终的成果是不知道的,是有变化的。这样的过程,才是美的。

活动的最后,同学们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第二期讲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