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图书馆沙龙丨孙彬:奥运三问

来源: 作者:周锦秋 孙彬 发布时间: 2024年 09月 19日 浏览: 打印

9月10日,我校副校长孙彬在图书馆为六年级30名奥运知识爱好者开办了一场题为《奥运三问》的中国奥运史知识讲座。

奥运三问

讲座伊始,孙校长从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明星队员潘展乐开始,带领同学们以倒叙的方式,认识了姚明、刘翔、邓亚萍、李宁、许海峰、刘长春等引领奥运历史的中国著名运动员。

接着,孙校长为孩子们解释了何为“奥运三问”:1908年,《天津青年》报刊对国人发出奥运三问,也称之为痛心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孙校长继续讲到:1932年7月30日,美国洛杉矶承办了第10届奥运会。就在开幕式上,有一位4亿中国人的唯一代表,他昂首挺胸,迈着坚定步伐在主席台前走过,吸引着全世界的视线。这个人就是刘长春,他的家乡在东北辽宁大连。孩子们看到仅仅一个中国人的奥运队伍,脸上流露出又惊讶又难过的表情。

孩子们还了解到:伪满洲国为了使侵略中国合法化,1932年5月 曾登报发布刘长春将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但是刘长春却第一时间在《体坛周报》和《大公报》发表声明: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叛国!为人马牛!这番话,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第一位奥运队员刘长春面对日本侵略者毫不畏惧的爱国之心。

接下来的讲座,孙校长继续带领孩子们寻找“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答案:1936年中国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中国派出了69名队员组成的运动员队伍。后来曾任教北师大的董守义教授是当时奥运会的篮球队主教练。

1952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了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由于正式接受邀请较晚,新中国代表团一行40人,达到时大会已进行了10天,故而只赶上男子游泳的一项比赛和最后的闭幕式。

那么,中国代表团是什么时候取得第一块金牌的呢?在孙校长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孩子们找到了奥运第二问的答案: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取得了男子10米气手枪的金牌,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2008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在著名的奥运之问提出100年后,第三个问题“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也终于有了答案。我们不仅在2008年举办了夏季奥运会,还在2022年举办了冬季奥运会,以强大的国力和骄人的运动成绩再次实现了一个新的奥运梦想。

随着孙校长的讲述,孩子们体会到: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经历了派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举办两届奥运会、奖牌榜位居世界第二的飞跃。

沙龙的最后,孙校长还请两位同学为大家展示了2022年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领奖服。

整个讲座过程,孩子们时而因为二十世纪初我国国力衰弱,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没有机会派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而沮丧难过;时而又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在国际舞台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而也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而倍感自豪。

从同学们的听后感我们不难看出:孙校长带来的这场中国奥运史沙龙,在六年级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爱党爱国,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后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为国争光的种子!

董校长、图书馆周老师旁听了这场讲座。同学们时而好奇发问、时而积极发言,充分体现了我校六年级学生良好的素养。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场图书馆沙龙活动,后续我们还将陆续推出心理、英语、科学等学科的精彩沙龙活动,欢迎同学们踊跃参与!

文后附上了六年级各班一名同学的听后感,欢迎大家围观!


奥运中国,吾辈自强

——参加图书馆沙龙有感

六(1)班 曹钊清如

9月10 日中午,六年级的部分同学去图书馆参加了孙校长关于《奥运三问》的沙龙,我们都获益匪浅。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何时能够得到奥运金牌?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我们看过的奥运会中,总会有中国队的身影。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在我们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刚刚经历过巴黎奥运会的我们,体会到了电视机前观赛的开心与兴奋,却并不了解中国百年奥运之路背后的历史。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疑惑,我们全神贯注地听讲座。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1896年的希腊雅典,但中国却与前9届奥运会一直无缘。虽然我们渴望参与其中,但是国家的衰败与人民的贫弱,让我们在世界性的体育比赛中难有一席之地。正如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写道,“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今天我们站在2024年回望,可以看到为了回答“奥运三问”,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努力,用了一百年的行动填写上了满分答卷。1932 年刘长春只身前往赛场,实现了中国参加奥运的突破;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男10米气手枪项目中夺得了中国首块金牌;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奥运会,展示了强大的国力。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已成为全球首座“双奥之城”。爱国教育家张伯苓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体育从来就不只是体育,体育折射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暑假刚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不懈努力,展示了实力,获得40枚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夺得的金牌数与美国并列第一。潘展乐夺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赛后他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强大的中国队!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郑钦文为中国夺得奥运会首枚网球女单金牌,赛后她非常自豪:“我知道中国人民一直在为我加油。整个中国带给我力量。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与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在屏幕前为中国运动员呐喊加油,每当中国队夺金,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时,我的心脏砰砰直跳,为运动员和祖国骄傲。奥运会虽然远在巴黎,却好像感觉与我息息相关。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体育发展始终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体育运动发展提供保障,科技的发展为运动训练提供技术支持……现在中国跻身奥运强国之列,对奥运会以及世界体育运动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沙龙了解中国近代奥运发展史,以及与现在中国参加奥运会情况的对比,我们从时代的变迁中看到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并深深的感觉到——中国必须要强大。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不负使命,学好本领,接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感到学习历史很重要,如果不了解过去,我们就不能很好的讨论现在。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使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引未来的方向。

“奥运三问”听后感

六(2)班 戴梓萌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由孙彬副校长主讲的图书馆教育沙龙——“奥运三问”。

在活动中,我们在孙校长的讲解下了解到了中国奥运的发展变迁。从1908年在《申报》上发表的“奥运三问”,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从弱到强的变化,见证了为中国体育发展的英雄:刘长春,在被日本关东军多次威逼利诱让他为“伪满洲”国参加奥运时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的运动员,为“奥运三问”的第一问提交了答卷;许海峰,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天,在男子射击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取得奥运金牌的选手,完美回答了“奥运三问”的第二问。王涛、吕林、邓亚萍、刘翔等运动员让世界认可了中国在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也为回答第三问打下了基础。

1999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第二次申办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幕,在这次会上,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至此,“奥运三问”也终于得到了完美的答复。

看完了这些,孙校长又带我们看了一张表格,那是中国的年收入和中国每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对比这两个表格基本吻合。那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在《天津青年》发表的“奥运三问”的时期,中国处于世界落后地位,一直被其他强国打压。但是,有无数位英雄为了建设祖国的发展站了出来,为了中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站了出来。他们是英雄,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祖国带来荣耀,为强国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奥运三问”

见证中国百年追梦的辉煌答卷

六(3)班 夏月莲

九月,伴随着第三十三届奥运会在巴黎的落幕,我们也迎来了崭新的六年级学习生活。新学年伊始,孙彬副校长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以“奥运三问”为主题的讲座。

孙校长带领我们回顾了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的辉煌表现,并讲述了“奥运三问”的历史由来。

1896年,上海的《字林西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将其称为“东亚病夫”。这一称呼在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运动中逐渐演变为民族主义的词汇,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落后的象征。同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办,尽管世界各国纷纷受邀参赛,战败于甲午战争的清政府却只能派观察员前往。

1908年,天津青年会的代理总干事饶伯森在南开学校播放了第四届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南开的学生们深受感触,当即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赢得一块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从此,中国的奥运梦想开始萌芽。

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在1932年实现。第十届夏季奥运会上,田径运动员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华民国参赛。

第二问——“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赢得一块奥运金牌?”在1984年实现。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上,射击选手许海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首枚奥运金牌。

第三问——“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在2008年实现。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并在2022年再次举办了第二十四届冬奥会,成为全球首座“双奥之城”。

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一代代中国人通过百年的坚持与奋斗,书写了追梦圆梦的动人篇章。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再次吸引世界目光。美国代表团以40枚金牌、126枚奖牌位居榜首,中国代表团以同样数量的40枚金牌、91枚奖牌紧随其后。这是现代奥运史上第二次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获得相同数量的金牌。如今的中国,早已走出“东亚病夫”的阴影,成为世界瞩目的奥运强国。

这次讲座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奥运会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各国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舞台。体育不仅能激励个人,更能激励整个国家,奥运见证了世界体育的进步,也见证了我们民族的崛起。运动员们展现的顽强拼搏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生命虽平凡,却无比珍贵。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奥运三问”的答案,不仅是中国百年奋斗的见证,也激励着我们勇敢追梦、奋发向上。

《奥运三问》听后感

六年级4班 李明泽

2024年9月9日周一,孙校长主讲的讲座《奥运三问》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图书馆顺利召开,我作为学生代表,十分荣幸地聆听了本次讲座。

【奥运三问】这一说法源起于1908年,伦敦举办了空前盛大的第四届奥运会,世界各国都对该次奥运会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的《天津青年》杂志,向国人提出了直击内心的三个问题:“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朝末年时期,政府无能,国家贫弱,社会贫富差距巨大,普通民众大多生活贫困。这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是国人对于奥运梦想的萌芽,更是中华民族渴望自由、自尊、自强的觉醒的序章。

1932年,时值日寇铁蹄践踏我中华大地,刘长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当他独自站立于奥运赛场上之时,我想他的内心是坚强且激动的。他并不孤单,彼时中华大地的四万万同胞都和他站在一起,山河虽已凋敝,匹夫尤自强。他拒绝侵略者的话语仿佛仍响彻在耳边:“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可忘却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牛马耶”这是多么坚强的民族气节啊!

1984年,时值改革开放伊始,许海峰作为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夺得了中国首枚奥运金牌,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当他站在领奖台上之时,我想他的内心是激动且自豪的。他并不孤单,他是中华大地上无数个为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不懈奋斗、锐意进取的筑基者的缩影。他日记上的话语仿佛仍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踏实了,我终于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这是多么令人心为之激荡的民族使命感啊!

2008年,时值新纪元之下的中国,首都北京作为东道主,承办了第29届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崛起。当举国同庆之时,我想所有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内心都是自豪且骄傲的。我们并不孤单,昂首阔步前进的中国就是13亿人民的脊梁,祖国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开放包容、无惧无畏、昂扬自信。“北京欢迎你!”这是多么令人热泪盈眶的民族凝聚力啊!

历时百年,【奥运三问】终于有了答案。回首而望,中国百年奥运的发展历程,不单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觉醒、人民奋起的国家发展史。我敬佩于中国健儿的奥运之路,更感慨于祖国的发展与壮大。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学习和进步,我愿意贡献我的一切力量,为国家的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奥运三问——心中的梦》

六(5)班张泽明

这周二中午我们一起参加讲座,是关于“奥运三问”主题的。在很久以前的1908年,那时候的中国还不像现在这么强大,人们都在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呢?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的运动员可以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呢?什么时候我们也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举办一次奥运会呢?

那时候的中国还很弱小,这些问题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了人们的心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颗种子慢慢长大了。终于,在很多年后的2008年,我们实现了第三个愿望,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不过,那时我还没出生。在2022年在北京举行了冬季奥运会,北京成了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让我觉得非常骄傲和兴奋。

今年巴黎奥运会,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哥哥姐姐们在赛场上拼搏的样子,我都会特别激动。他们为了国家的荣誉,付出了很多努力。我想,他们一定是把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用汗水浇灌,用坚持培育,才让梦想开出了花。

虽然我现在还是一个小学生,但我已经是一名专业短道速滑运动员了,我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当我在“冰丝带”——世界上最快的冰面上训练的时候;当我的偶像武大靖、任子威给我们上课指导的时候,我都在默默的想,有一天,我也能滑出最快的速度,也能站在领奖台上,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孩子的努力和坚强。也许这个梦想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努力,总有一天我会让自己的梦想开花结果。

通过“奥运三问”,我明白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现在,我更加珍惜每一天训练的机会,因为我知道,冠军手中的鲜花是汗水浇灌,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是每一位运动员向人类极限不断奔跑。

《奥运三问》讲座听后感

六(6 )班 廖子沁

9月10日这天,我有幸聆听了孙校长的奥运讲座。孙校长讲的主题是奥运三问,奥运三问是中国体育界和民众在1908年提出的问题。第1个问题为: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这个问题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被回答。短跑选手刘庆春参加了奥运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人。在这期间,日本人为使伪满洲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想让他代表伪满洲国参赛,还在报纸上发布刘长春将代表伪满洲国参赛的假消息。于是,他在大公报上发表声明:“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判国!为人马牛!”这让我感受到他浓浓的爱国情怀。第2个问题则是: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在海峰获得金牌,实现了中国建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第3个问题是: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这最后一问在2008年被回答。当时,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14年之后,北京又举办了冬奥会,成办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

听完孙校长的奥运三问讲座,我深受触动。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奥运知识的讲座,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奥运之路的艰辛与辉煌。

从刘长春的坚持与抗争,到许海峰的突破与荣耀,再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一路上充满了无数前辈的汗水与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梦想的追求。刘长春在面临诱惑与压力时,坚守自己的立场,他的爱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而许海峰的那一枪,不仅为中国赢得了金牌,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认可。

回顾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体育的崛起与国家的强盛是密不可分的。奥运三问的提出与回答,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程。这一路上,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我们要铭记前辈们的付出与努力,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们也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坚韧与毅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场讲座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奥运精神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断追求进步、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这种精神为动力,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撰稿:周锦秋 孙彬

摄影: 董仕峰 周锦秋

供稿:程雪莲 周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