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北京味道—— 记第14届“梧桐金声小讲坛”六年级学生讲坛系列活动(一)
阳春三月,六年级的同学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梧桐金声小讲坛活动。梧桐金声小讲坛是学校的传统活动,自2011年开始至今已走过十四个春秋。通过小讲坛,同学们将科技、人文、历史、地理相结合,演说知识,弘扬文化,展现自我。
2025年3月31日上午,六年级的全体学生来到报告厅聆听梧桐欣声讲坛的讲座,此次讲坛的主题是“中轴线上的北京味道”,由六(1)班的十三名同学主讲。演讲团的同学包括:曹钊清如、秦悠然、许轩正、王梓墨、冯壹、朱紫涵、何弈博、刘若泽、张以恒、罗伯骏、丁子恩、冉博成、曹一昂。
讲坛开始之前的几天,宣传海报就在学校楼道张贴出来。美食讲座,最是令我们兴奋!吴校长、董校长、贾主任也坐在我们中间,一起与我们享受这次的“美食盛宴”。
中轴线“美食盛宴”的第一道大菜是涮羊肉。为了介绍涮羊肉的由来,罗伯骏、曹一昂等同学演了一个小剧。身穿皮袍、头戴皮毛的罗伯骏版的元世祖忽必烈正在远征,战事紧急,厨师来不及炖煮羊肉,就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水中快速烫熟,蘸点盐就能吃了。这种方法做得快,能实现半自助,还热热乎乎,是超级好行军食物。当然,“围炉共食”早在忽必烈之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讲座的PPT中呈现了一副辽代壁画,契丹人正从三足火锅里捞肉呢。接下来,何弈博、朱紫涵、张以恒、刘若泽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传统铜锅加热机理、涮肉的食材、涮肉的吃法。他们讲得最带劲的是北京东安市场的百年老店东来顺饭庄的创业史。这几位同学以三句半的形式非常有节奏地讲着东来顺的故事,每说三个小短句,就用个搞笑小词做总结,再敲一下小锣,真是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这几位演讲者把东来顺涮肉形容得那叫一个香,什么麻酱咸香绵滑,糖蒜甜辣爽口……我感觉自己以前吃东来顺的时候太囫囵吞枣了,只知道好吃,却说不出到底香在哪里,看来以后要细心地好好品。
涮羊肉的火热还没散去,我们就由演讲者带进了一个好玩的游戏,看图片,猜小吃!大家争相举手抢答。不过,虽然我们都认识这些小吃,可还真说不出各类小吃的门道与讲究。秦悠然同学娓娓道来地向我们介绍了老北京宫廷小吃和民间小吃。宫廷小吃精致讲究,如各种雕花小点心和洁白如玉的奶酪;民间小吃活泼诱人,比滋滋冒油的羊肉串,晶晶发亮的糖葫芦……PPT上呈现了很多张小吃巨型美照:糖油饼、豆腐脑……真是点爆了所有听众的热情,大家相互交流着:“这个我吃过”,“那个好吃”,“我们家门口就有稻香村”……
接下来,许轩正、冯壹、王梓墨带领我们去品味北京烤鸭。北京烤鸭的鼻祖是南北朝的炙鸭,但与当代烤鸭最接近的是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对南京烤鸭的改造。烤鸭按烤制技艺分为两类,一是焖炉烤鸭,二是挂炉烤鸭。这两种烤法对应着两家北京老字号:便宜坊和全聚德。虽然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烤鸭迷,但还真是第一次知道,便宜坊是比全聚德还老四百多岁的老店,就在中轴线上的前门鲜鱼口。特别长知识的是,“便宜”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便(biàn)宜(yí), 取自《论语》,意为“便利人民,宜室宜家”,而并非价格低廉的“便(pián)宜(yì)”。 便宜坊烤鸭的特点是焖炉烤制,也就是在烤制时将菜汁灌入鸭坯,这样放在炉子里烤,效果就是内蒸外烤,外酥里嫩。当然,前门肉市胡同的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也特别有特色,鸭皮酥脆,色泽诱人。2008年,北京烤鸭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化的食品就要吃得有讲究,在PPT分享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鸭子切片要片片有皮、有肉,有油,这样既能感到鸭皮入口即化的酥香,又能感到鸭肉的筋道。正像几位同学讲的,烤鸭怎么吃最香呢?就要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看着厨师现场挥刀切片,趁着肉与饼的热乎气,慢卷细品。
美食就是活在我们生活中的历史,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我们每个少年儿童不仅仅是美食小达人,更是中华美食文化的宣传者与传承人。
演讲结束后,吴校长发表了讲话,对本次活动和同学们的表现给与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提出了要求和希望。最后,学校领导还为演讲的同学颁发了证书,为本次梧桐金声小讲坛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撰稿:张立行 方艳老师
摄影:方艳老师
供稿:方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