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二十四节气”三(4)班学生讲坛第五讲——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二十四节气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规律与人文内涵。你是否好奇,寒露究竟在何时降临?霜降时节,大自然又呈现出怎样独特的物候特点?关于立冬,民间流传着哪些有趣的谚语?小雪之日,又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别着急,让冯召南和她的小伙伴们带你一同走进二十四节气的深秋初冬,开启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吧。
为了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四个节气,组长冯召南带领小组成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一同踏上了收集材料的征程。有的同学钻进图书馆,在一本本古籍和科普书籍中寻觅;有的则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里仔细筛选。通过不懈努力,第五小组终于将四个节气的相关资料收入囊中。
素材收集完备后,全组成员便全身心投入到PPT的制作当中。在PPT中,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四个节气的时间与物候特点。比如,寒露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且更冷。霜降的物候特点是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北方的树木披上了银装,南方的山林则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秋色。大家还深入探讨了三候,像立冬的“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生动地描绘了立冬后自然界的变化。此外,大家还分享了许多关于节气的谚语和诗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寒露脚不露”“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等等,让大家感受到古人对农事的智慧总结。对于习俗,大家也进行了详细介绍,寒露赏菊吃蟹、霜降赏枫叶吃柿子、立冬补冬吃饺子、小雪腌腊肉吃糍粑,给寒冷的秋冬时节增添了一抹烟火气息。
经过一番精心打磨,12月23日,主讲人冯召南、蒋渼禾满怀期待地与大家分享了凝聚着全组心血的PPT。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和积极的互动,让主讲人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对二十四节气的浓厚兴趣。
讲坛让大家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全组成员立刻投入到二十四节气主题日历制作活动中。大家迅速分头行动,有的同学负责寻找素材,在各类图片网站和书籍中精挑细选;有的同学专注于搜索图片,力求找到最能展现节气特色的画面。在制作10月份日历时,大家颇费心思。10月,既有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又有童友杯活动,更有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我们决定打造一页火红的日历,用红色为主色调,寓意着这个月的热闹与活力。在日历正面,巧妙地融入了节日的元素,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前、让小兔子吃月饼、让小女孩踢足球;背面则是寒露和霜降的相关内容,有远行的大雁、有火红的枫叶、有金黄的落叶,还有两个节气的特点、谚语、诗词等,让它不仅是一页记录时间的日历,更是一幅展现文化与记忆的画卷。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团队协作的快乐与成长。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在浩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的内容,如何将零散的资料整理成有条理的展示,也学会了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这段经历,让同学们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也让同学们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字小记者:三4班 冯召南
审稿、供稿:朱凌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