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安抚有妙招,正面沟通显智慧——我校心理节家长沙龙系列活动暨正面管教工作坊顺利开展
“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来自哪里?来自父母的爱、稳定的规则,以及及时的鼓励。”在我校举办的心理节系列活动中,心理学部蔺秀云教授的一句话,道破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密码。5月20日与6月10日,两场主题为“告别鸡飞狗跳:正面管教实战工作坊”的深度沙龙,为80余位家长开启了科学育儿的大门。
四把钥匙:从情绪管理到问题解决
本次工作坊以系统化的“四步干预框架”为脉络,层层递进地破解育儿难题。
1.情绪的感知与安抚
通过“手掌盖子”理论(喻指情绪失控状态),蔺教授生动解析了大脑情绪机制:“孩子的理性脑尚未成熟,情绪调节能力比成人慢57%。”现场家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父母训斥”与“孩子被责骂”的双重视角,深刻感受到语言姿态带来的心理冲击。实用的“积极暂停角”和“三步抱抱法”成为焦点——家长可在家中与孩子共建专属情绪安抚空间,并在冲突时通过“邀请拥抱→表达需求→等待回应”的步骤重建联结。
2.行为背后的目的解码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蔺教授引用阿德勒理论指出,孩子的四大行为目的(寻求关注、争取权利、报复、自暴自弃)背后,是对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渴望。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如孩子顶撞长辈、作业拖延),引导家长用提问代替指责:“你希望爸爸妈妈做出什么调整?”
3.正面语言的转化艺术
将“不要乱动”转化为“双脚放平,双手放桌上”,把“快写作业”变为“离睡觉还有1小时,你的作业计划是什么?”工作坊通过大量互动练习,教会家长用描述式鼓励替代空洞表扬,用启发式提问取代命令催促。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学会了用‘妈妈看到你独立穿好了衣服’代替‘你真棒’,孩子更愿意主动合作了。”
4.温柔而坚定的问题解决
通过“赢得合作四步骤”:表达理解→分享感受→接纳情绪→聚焦解决,家长学会在冲突中化对抗为协作。同时,蔺教授带领大家在现场模拟了日常生活常见的冲突场景,让家长们通过换位思考,更加理解了孩子。同步推介的“家庭会议”“选择轮”“惯例表”等工具,为家庭规则建立提供了可视化路径。
家长和教师的心声:从困惑到笃定
活动后的匿名反馈表,见证了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收获了大量可操作工具:积极暂停角、惯例表、选择轮…回家就和孩子试了‘狗狗公园’,冲突真的减少了!”(家长王女士)
“终于明白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心理需求,那句‘作业写了这么久,你一定很累也很担心’的共情句式,瞬间化解了对抗。”(家长李先生)
“不仅学到方法,更释然了焦虑——原来85%的孩子都需要适度督促,我不必为孩子的正常状态自责。”(家长刘先生)
“今天下午有幸聆听了蔺老师的正面管教心理讲座后,作为教师的我深刻意识到情绪管控对教师工作的重要性。讲座中提到的“和善而坚定”的教育理念,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我们应将其视为教育契机,而非发泄情绪的导火索。今后,我会努力践行正面管教方法,提升情绪管理能力,让教育充满温度与智慧,真正实现正面管教的育人目标。”(班主任W老师)
持续赋能:让爱在科学中流淌
作为北师大心理学部博导、资深家庭治疗师,蔺秀云教授强调:“管教的目标不是控制,而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自律。当家长放下‘你必须听我的’执念,转而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时,教育的奇迹就开始发生。”
在这场充满智慧与温度的工作坊中,家长们不仅收获了科学管教的实用方法,更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历程。正如蔺秀云教授所说,当我们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共情化解对抗,教育的真谛就在这些温暖的互动中自然流淌。让我们携手同行,用智慧与爱浇灌成长,让每个家庭都能绽放出独特的教育之花。
撰稿:陈梅
审核:李杜芳
供稿: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