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月圆人团圆:中秋节漫谈——记三年级传统节日讲座

来源:三3班 作者:赵紫妍、赵紫妍妈妈 发布时间: 2023年 06月 26日 浏览: 打印

6月12日,三年级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系列讲座之中秋节讲座在五层报告厅举行。本场讲座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民俗学博士贺少雅老师作为主讲嘉宾。贺老师以“月圆人团圆:中秋节漫谈”为主题,从中秋节的由来与名称、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中秋节的习俗与内涵、中秋节的传承困境与机遇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贺老师风趣幽默,现场互动丰富,同学们发言踊跃。

小朋友们认真地记笔记,大家都说以前不知道中秋节还有这么多别称,比如“月夕”、“月亮节”、“秋节”、“八月节”、“团圆节”、“女儿节”、“果子节”、“南瓜节”等。此外,贺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历史,即中秋节起源于周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明清以后,节日出现世俗化、节俗功利化趋势。具体说来,周代最早有祭月礼,“祭日于坛,祭月于坎”。汉魏时期,民间祭月不见著录,但这个时期形成了月神的神话,出现了嫦娥、蟾蜍、玉兔的传说。唐代时期,中秋节基本定型,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时尚,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嫦娥奔月的传说。宋代时期,形成了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都市的中秋节繁盛 ,如北宋的东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南宋的杭州中秋节时富家巨室莫不登楼玩月,中小商户都安排家宴。明清以后,节日出现世俗化、节俗功利化趋势,以赏月为中心的传统减弱,以祭拜、祈求为主的传统增强。贺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给小朋友们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印象,小朋友们会与自己已经阅读过的历史朝代相结合,对于孩子们的平时阅读量有所考验,有助于孩子们从节日演变的历史过程迁移到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框架,从而有助于小学生们形成整体的历史观。

接下来,贺老师用互动的方式讲解了中秋节的习俗与内涵,如中秋节的一些习俗,祭月、拜月,分享、馈赠团圆饼、家人团聚等,非常受同学们欢迎。另外,贺老师对月饼的出现和传承做了很有趣地介绍,她讲到月饼大致出现于宋代,苏轼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大约在明代,月饼成为中秋特色食品,《宛署杂记》中记载“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清代后期出现月饼生产品牌,致美斋月饼“京都第一”,月饼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如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

最后,贺老师分析了中秋节的传承困境与机遇,她介绍了中秋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希望同学们“过起来,中秋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是民族历史与文明的产物和象征。我国传统节日承载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而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我们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愿我们的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撰稿:三3班 赵紫妍、赵紫妍妈妈

摄影:牛广华

供稿:牛广华、许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