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之二十四节气:中国人关于时间的习俗与故事——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三年级启动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活动
2024年10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三年级组的精心策划下,一场主题为“走进非遗——二十四节气:中国人关于时间的习俗与故事”的讲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丽老师主讲,旨在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价值。
康丽教授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宣传片作为切入点,向在场的学生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她详细解释了黄道的概念,并阐述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时间知识体系的科学基础。康丽教授还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传统节气习俗,如“咬春”、“立夏称人”、“竖蛋”和“数九”,让学生们对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学生们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不仅认真记录讲座内容,还积极回答康丽教授的提问。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展现出的丰富知识储备和自信大方的态度,给康丽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丽教授强调,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的标识,更是中国人关于时间的习俗与故事的体现。她鼓励学生们自觉传承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她提到,随着代生态思想的深入人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愈发显著。
三年级组长蒋帅老师在讲座结束时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对康丽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次讲座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三年级“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的开幕式。接下来,三年级组将组织一系列相关活动,引导学生们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相关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撰稿:白英
摄影:白英、蒋帅
供稿: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