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探访故宫文化 感受传统古韵——六年级师生走进故宫研学之旅

来源: 作者:六(5)班 修蔓月 崔曦予 发布时间: 2023年 10月 26日 浏览: 打印

2023年10月24日星期二,我们全体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故宫,深入地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此次研学活动能顺利进行,老师们做了大量前期工作。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非连续性文本《故宫博物院》,文中呈现的内容和故宫全景照片将故宫的红墙黄瓦、重檐叠栋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故宫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年级组老师在行前多次与故宫工作人员沟通确定参观路线及文创内容、制作学习单;年级组召开年级会详细讲明活动中各项注意事项;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会等教育时间,事无巨细的对我们出行前的准备及参观学习中的各项注意事项一一解读、指导。这一切都为了让我们在活动时能够做到心里有数。

10月24日上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来到了故宫。全体师生集合完毕后,讲解员简单地介绍了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始造与1406年,完工于1420年。一共有24位皇帝在故宫里居住和办公过,第一位是明成祖朱棣,最后一位是清宣统皇帝。故宫见证了明清两朝的兴衰。

我们的“故宫之旅”从午门开始!穿过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汉白玉制成的金水桥。五座桥横跨在金水河上,正中央的一座是专门给皇帝走的,柱子上的花纹是盘龙和祥云,而文武百官只能走两侧的桥了。金水桥前,太和门欢迎着我们。一对铜狮子蹲坐在太和门的两旁,右边是雄狮子,爪子里握着一个绣球;左边是母狮子,爪下摁着一只四脚朝天的小狮子。看到这惟妙惟肖的雕塑,我们都不禁感叹于那时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太和门的左右两侧分别为贞度门和昭德门,一个给武官用,一个给文官用。

进入太和门,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大广场。大广场前,三层白石台基上,就是高大雄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里是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所在的地方,元旦、万寿节(皇帝的生日)和冬至这三大节日都在这里举行,相当于一个露天的大礼堂。三大殿中,最高最大的莫过于太和殿。太和殿占地足足有2377平方米!我们都被震撼到了。全故宫只有太和殿有10只角兽,其他大殿都只有更少的单数只,这也体现了太和殿的重要性。中和殿和保和殿对于皇帝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供皇帝在大典前休息,一个用来举行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殿试。

一路向北,经过保和殿后向左,一个巨大的水缸出现在眼前。我们都好奇地围了过去。一个同学提问到:“老师,这个大水缸有什么作用啊?” 老师回答道:“故宫中的建筑都是木制的,很容易着火,水缸就是一种保护性装置。水缸下的石灶是为了水在冬天不结冰。”

“那水缸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金色的,有的是灰色的?” 听到这个问题,老师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们在故宫里发现了这个水缸,当时水缸表面鎏金,八国联军迫切地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打造,就用小刀在上面划了一道又一道,就有了今天水缸触目惊心的模样。” 我们听到这里都气愤地捏紧了拳头,痛恨侵略者的心情在心中油然而生。

穿过乾清门北面的龙宗门,我们来到了康熙皇帝的奶奶孝庄太后曾经居住过的慈宁宫。慈宁宫里还展示了乾隆为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所打造的金佛塔,佛塔李存放着崇庆皇太后的一缕头发。我们还去参观了故宫的花园,看到了一棵白皮松,这是一棵古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参观完故宫后,我们各班开始了有趣的文创制作活动。六(1)班制作了可爱的八旗娃娃,六(2)班制作了精美的屏风,六(3)班的是绚丽的万花筒,六(4)班是多彩的紫禁城彩画,六(6)班制作了钟表。

其中六(5)班制作的是朝珠,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朝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主体、纪念和背云。主体有108颗颜色、大小相同的珠子,每27颗为一组,中间用大小不一的珠子分隔开来。纪念是悬挂在主体上的三个吊坠,背云佩戴时要放在后背上,以保持朝珠的稳定。接着,老师又详细的介绍了朝珠的制作方法。老师讲完后,我们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制作,有的穿珠子,有的系绳结,忙得不亦乐乎,经过约一个小时的忙碌,各式各样的朝珠大功告成了。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文创作品,大家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故宫之行结束了,我们不仅领略了中国古建筑群的独特魅力,也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外出学习机会,感谢班主任老师及带队老师们一路辛苦地陪伴、帮助和指导,我们收获满满,也更期待下一次的传统文化探寻之旅。

文字:六(5)班 修蔓月 崔曦予

改稿:夏惠绩、周欣老师

摄影:苏岩、陈向伟、田玉娟、秦颖、夏惠绩、方艳、周欣老师

供稿:周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