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五年级“铭记卢沟烽火 传承抗战精神”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来源: 作者:莫然 发布时间: 2025年 10月 11日 浏览: 打印

9月26日,北京市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全体同学,开展了一场以“铭记卢沟烽火 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的沉浸式研学实践活动。在“九三”阅兵盛典刚刚结束之际,同学们走出校园,奔赴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及抗战雕塑园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在历史的现场聆听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政大课”。活动期间,同学们手持专属的研学手册,边看、边听、边记、边思,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收获丰硕,感触良多。

清晨,和煦的阳光洒在饱经风霜的卢沟桥上。同学们踏着凹凸不平的桥面,俯身仔细辨认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老师,这个狮子身上是不是有弹痕?”“这座桥到底有多少只狮子呀?数也数不清!”好奇的提问声此起彼伏。在带队老师的讲解和研学手册的引导下,大家的思绪被带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星月无光的夜晚。“七七事变”的第一声枪响,仿佛就在耳畔回响,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当同学们列队走过这座“英雄桥”,触摸着宛平城墙上依旧清晰可见的弹孔遗迹,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扑面而来,教科书上的文字瞬间变成了可触、可感、可思的真实存在。

随后,队伍进入庄严肃穆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斑驳的抗战文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影像资料,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华儿女在外敌面前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烈史诗。同学们神情专注,或凝神静听讲解员的动情讲述,或驻足于展柜前默默沉思。研学手册上的问题,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了探寻历史真相的钥匙。“请写出三位抗战英雄的名字”、“‘地道战’体现了人民群众怎样的智慧?”……同学们认真记录着答案,更记录下内心的澎湃。当看到杨靖宇将军胃中只有草根棉絮、赵一曼烈士写给幼子的绝笔信时,不少同学的眼眶湿润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在心中激荡、升腾。

下午的抗战雕塑园参观,则通过恢弘壮阔的艺术形式,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凝固成永恒的瞬间。《怒吼吧!中华》、《血肉长城》等大型群雕,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刻画,再现了全民族抗战的艰苦卓绝与英勇不屈。同学们穿行于雕塑之间,艺术的感染力与历史的冲击力交织在一起,让课本上“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变得具体而丰满。

“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知道了‘勿忘国耻’四个字的分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记住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祖国变得更强大,这样才不会被人欺负!”……在返程前的分享总结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研学体会。他们手中那本沉甸甸的研学手册,已不再是简单的任务清单,而是密密麻麻地填满了观察记录、历史知识和发自肺腑的心灵感悟。

五年级的此次社会大课堂活动是本学期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组织学生亲临历史现场,将课堂教育与实地体验深度融合,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可见、可闻、可思的生动实践。这是一次成功的历史启蒙课,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相信抗战精神必将化作激励学子们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爱国的种子已在他们的心田深深扎根。


供稿:五年级组

撰稿:莫然

摄影:五年级班主任老师

初审:李杜芳

复审:孙彬

终审:李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