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启迪智慧,居家共享阅读——五(3)班“好书共读——阅读经验分享”第二期
就像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那样“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居家学习也挡不住我们热爱读书的热情。11月23日下午,我们五(3)班迎来了第二期“好书共读——阅读经验分享”主题活动。今天是陈乐山同学分享,他从“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首先,陈乐山同学结合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和托尔斯泰、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以及我们唐代诗人杜甫和宋代诗人苏轼等人说过的关于书籍和读书的名言,谈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然后,他又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倡导同学们要广泛阅读各类题材的书籍,因为文学类、历史类、科普类和漫画类等不同类型的书籍能够给大家提供不同的精神营养、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不过,现在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书非常非常多,而我们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读书也要有选择性。一个好的选择的方法是阅读经典。中国的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外国的很多文学作品,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绿野仙踪》、《夏洛特的网》等都是经过岁月的打磨之后传承下来的。读经典的书犹如同大师对话,受益匪浅。
最后,陈乐山同学给大家分享了他的一些读书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结合课本,进行延伸阅读。我们的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沙里淘金、精挑细选出来的好文章。在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对课文进行了精读,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作者和出处,找到相关的书籍,阅读整本书。比如,在四年级时,学了《小英雄雨来》一课之后,为了了解更多有关雨来的故事,就读了整本《小英雄雨来》,知道了抗日战争时期,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学了《精卫填海》,通过阅读《孩子读得懂的山海经》,领略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神奇。学了《芦花鞋》之后,通过进一步阅读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青铜和妹妹葵花的艰难生活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陈乐山同学家里的很多书都是从课本延伸出来的原著。
此外,陈乐山同学还结合生活,去生活中观察、感受课本中文字描述的美景。比如,经常在自己小区后面的马路边去观看晚霞体会课文《火烧云》描写的情景;有时候去奥森公园看晚霞体会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有一次还专门去颐和园看日落,看到了古代文豪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香山上看日落,明白了什么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读过一些科普类的书之后,还可以动手去实验一下。在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之后,陈乐山同学非常佩服法布尔的细心观察、思考探索的精神,也养成了一些观察记录的习惯。去年春天,科学课老师给同学们分发了蚕卵之后,陈乐山同学坚持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从卵的孵化开始记录,一直观察到最后五龄蚕结茧的过程,最后收获了15个蚕茧。今年夏天,陈乐山同学在家里阳台上种了茄子,但是茄子开花之后长了很多蚜虫,就利用生物链防治的方法,去植物园里抓了瓢虫回来治理蚜虫,并完整记录了瓢虫从产卵、孵化幼虫、成蛹、羽化成成虫的完整过程,最后瓢虫帮忙消灭了蚜虫,还收获了一个圆圆的紫皮茄子。
陈乐山同学分享的第三个方法是广泛阅读中外读物,吸收多元文化。尽管疫情期间,我们的旅行计划受到限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世界各地作家写的书来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除了《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菲亚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海外经典,陈乐山同学重点介绍了自己喜欢的英文书《Diary of a wimpy kid》,这套书一共有16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一位12岁小男孩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经历,通过阅读这些书,可以了解美国的同龄人的状况和感受。最后,陈乐山同学还提醒大家购买外国作品的中文版时,一定要注意选购名家翻译的作品,因为他曾经买过一本出现很多错误的中文版《绿山墙的安妮》。
分享结束之后,田老师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了讨论和总结。田老师重点强调了精读和泛读的方法。用精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写作技巧;用泛读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量。李峻淇、柯笑然、云钰雯、戴明赫等同学也谈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田老师最后强调,居家学习期间不能外出,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展开思维的翅膀,遨游知识的海洋,润泽心灵,启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