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记2018级(3)班寒假古文阅读活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程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经典古文是中华文化最耀眼、最深邃、最厚重的集大成者。自甲骨文起,凡中国重要典籍均为文言。古文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庞大载体,是打开中华知识宝藏的金色钥匙。
为了让寒假过得更有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三(3)班的同学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有意思的古文课》阅读打卡活动。
《狼》《木兰辞》《扁鹊见蔡恒公》《爱莲说》《陋室铭》《劝学》……一篇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美好篇章,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田里,让同学们在朗朗读书声中增加了对祖国语文和传统美德的热爱及感知,培育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更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做到“鉴古知今”。
但学习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没有付出何谈收获。随着打卡的推进,阅读篇目逐渐由易到难,由短变长。《过秦论》《阿房宫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同学们为了保证寒假完成任务,春节只短暂地休息了两天,从大年初二便又开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渐渐懂得了有一种学习叫坚持,切身体会了书中所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今天学习了,明天还得学,那是负担;今天学习了,明天还想学,那是乐趣。同学们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完成蜕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到我必须学,乐意学。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为了让同学们通过交流增加读书的乐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班级共组织了4次《有意思的古文课》线上分组交流会。每次会议同学们都热烈讨论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篇目和感想、收获等。会上,一位位“小老师”非常认真地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大家,进行着“传道”和“解惑”。在介绍学习收获环节,大家更为积极,每个人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所学、所得。有同学提出,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懂得了如何去读、去记古文;有的同学认为,通过阅读古文让大家认识到了古文之美,一句简短的文言文可以表达非常多而复杂的意思;也有的同学说,通过学习古文可以掌握好多地理知识、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最为重要的是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这次古文学习掌握到了学习古文的方法,自己已经喜欢上读古文,以后还要坚持去读、去背、去学、去理解。更有同学组织了欢乐家庭诗词大会,穿上古装,组织全家人诵读古文,爷爷奶奶也因此喜欢上了读古文。
每次会议,都有家长积极热心策划和准备。除了组织“小老师”们“讲课”,还准备了“《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我’是指谁?《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句中崤函分别指的是哪里?”等古文知识抢答环节,同学们抢答都争先恐后,每一道题目均对答如流,甚至连家长们都惊讶于孩子们暴增的古文知识储备。每次线上交流的“压轴节目”——自由交流环节,大家则互诉离别之情,交流着这个不同寻常的春节所见所闻,互相询问着寒假作业的完成情况,共同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新学期。
在这个数年来最冷的寒冬里,在全国再次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三(3)班的同学们,在徐嘉若妈妈及众多家长的精心组织下,读圣贤书,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在一起打卡、互相鼓励和帮助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懂得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理解了“好书即良友,须臾不可丢”。古文阅读给三(3)班同学们的寒假生活带来了一抹温暖和一份力量。
文:戴明赫妈妈
图:徐嘉若妈妈
供稿: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