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做中学"科学课堂特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4年 12月 01日 浏览: 打印

“做中学”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继承传统,强调科技实践结合近几十年教育科研成果,充分运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新的教育技术,由科学家和教师联合推动,动员全社会参与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特别适用于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科学教育。

“做中学”科学教育具有它的目标与任务,及倡导的准则,“做中学”课堂也具有它的特色。


一、“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强调以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机遇和基础性,“人人参与”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重要标志。要重视在贫困地区的学校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

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工作基础。“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开展也将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


二、“做中学”科学教育倡导的准则
“做中学”科学教育是以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改革的实验,可以结合科学课程的实施和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活动进行。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应遵循科学求知活动的规范要求和儿童学习、认知规律。
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应遵循以下准则。
1
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

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
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

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

依据国家制定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科学教育的要求,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案例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要有利于儿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拓展儿童的视野。
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应从孩子们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
4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

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

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

指导孩子们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6
、采用激励性评价。

评价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不仅要注重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要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更要关注孩子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
7
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

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合作,是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必要条件。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将各自领域的规律与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共同合作进行科学教育,将对“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顺利实施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8
充分动员社区、家庭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

各地现有的科技场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科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提倡这些资源向孩子们开放,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同时提倡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幼儿园和小学,与儿童一起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教学水平。

家长也应成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支持者。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时机与孩子分享探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发现的价值,并发挥各自力量积极参与幼儿园和小学组织的科学活动,形成家长、儿童、教师间良好的合作与支持关系。
9
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络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师、儿童及有关人员提供科学教育信息、活动案例与相关资料,科学家、教育和科技工作者为教师、儿童、家长提供在线科学问题和教学方法咨询,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开放性的互联网络结构。

积极参与国际类似计划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和借鉴国外科学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和新经验,并使国际上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正在推进的科学教育改革


三、“做中学”课堂教学特点


(一)“做中学”课堂教学有以下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来自身边、来自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提出的问题,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2、提出设想。包括预想的结论、实验计划(选择操作材料、设计记录方式、实验步骤),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对自己的设想进行书面记录。强调由学生自己完成。材料尽量选自学生生活中易获得的、常见的物品。

3、动手操作。包括动手操作、记录、调整、完成实验。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做的时间,充分的思维的时间。

4、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及结束后进行。强调学生的原记录,通过记录反映学生的思维,包括偿试错误、及时反思、改进等过程。

5、表达与交流。包括表述活动小组的设想、操作过程、发现的问题、解释结论,以及相互的评价、质疑。

(二)“做中学”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让亲身经历科学发现与研究的过程。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研究时间, 让学生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有时间偿试错误、反思、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发现问题,

养成进行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学生把他们自己视为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

1. 他们盼望着“做”科学。

2. 他们表现出学习的愿望。

3. 他们寻求合作,与同伴一起工作。

4. “做”科学时,他们充满自信;表现出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敢于冒险以及健康的怀疑/批判精神。

5. 他们尊重他人并且考虑不同的观点。

学生接受“学习的邀请”并乐意于参与科学探究

1. 他们表现出好奇,为观察结果陷入沉思。

2. 他们懂得利用机会和时间来检验自己的观点并对它们加以坚持。重视检验和坚持自己观点的机会和时间。

学生自己设计并实施探究活动

1. 他们设计公平实验来检验自己的观点,并不坐等别人的指导。

2. 他们为证明、拓展或扬弃自己的观点制订方案。

3. 实施探究活动时,细心地处理各种材料、观察、测量并记录数据。

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1. 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记、报表、图线和图表等。

2. 他们以交谈或笔谈的形式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就科学问题进行交流。

3. 他们使用科学术语交流。

4. 他们交流业已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提出解释和解决方案并建立起概念体系

1. 他们提出解释,这些解释同时基于先前“储备”的经验和正在进行的探究活动所获得  的知识。

2. 他们利用探究活动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 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确定出重要的信息(哪些有用哪些无用)。

4. 他们愿意对解释进行修正,把接受新观点视为知识的获得(构建理解)。

学生提出问题

1. 他们用语言或行动提出问题。

2. 他们利用问题来引导探究活动,从而产生或提炼出更多的问题和观点。

3. 他们重视并乐于提问,视之为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生运用观察资料

1. 他们仔细观察,不仅仅是看看而已。

2. 他们注意细节,寻求模型,探测关系与事件;他们留意变化、相似和区别。

3. 他们把观察资料与原先持有的观点相联系。

学生对自己的科学实践进行批判性的讨论

1. 他们创建并使用质量指标来评价自己的工作。

2. 他们做报告,肯定自己的成绩,找出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3. 他们与成人、同伴一起进行反思。

(三)“做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进行着科学探究活动的课堂上,教师要减少直接灌输,工作的重点要转向示范、引导、推动以及对学生工作进行不断的评价之上。教师必须根据评价所收集的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的角色变得更为复杂了,包括要创建、维持学习的条件使儿童能够在其中建构理解。鉴于此,教师要负起为发展学生的概念以及维持学习情境的责任。

教师做出行为和技能的示范

1. 他们向儿童展示如何使用新的工具或材料。

2. 他们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

3. 他们帮助学生思考并实践与记录、证明和下结论有关的技能。

教师对知识学习的支持

1. 他们预测学生需要的材料、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2. 他们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提出试探性的解释。

3. 他们为学生学习知识介绍适宜的工具、材料和科学的观点。

4. 除了科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外,他们还使用适宜的知识性术语。

教师应用多种评价手段

1. 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理解的困难所在。

2. 他们与儿童交谈,向儿童提问、提建议以及互动交流。

3. 他们四处巡视,保持与所有学生的接触。

4. 运用适宜的线索和提示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教师作为推动者的行为

1. 他们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观察和思考。

2. 他们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解释和疑问,以便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思维。

3. 他们让学生观察新的事物,做新的尝试,鼓励进行更深入的实验和思考。

4. 他们组织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

(四)“做中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支持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

科学探究课堂的社会环境和情感环境

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是维持科学课堂探究的一个必备条件,但这还不够。科学探究课堂的学习情境与我们熟知的“标准”课堂情境显得有很大的区别。科学探究课堂可能会非常活跃,堆满各种材料;随处可见儿童就科学现象进行讨论,或是独立地进行着探究活动。

所有探究活动都要使学生在下列的三个主要方面有所发展:

A.知识和概念性的理解与发展。

B.“做”科学的技能和活动能力。

C.态度和思维习惯。

要想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上述这些领域的发展,必须为他们营造出一个非常特别的课堂环境。除了前面在有关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性质的动态参照中提出的指标之外,课堂科学探究必须在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上保证学生能够开展他们的探究活动。

走进科学探究课堂,观察者可以发现。

学生在一个适当的、有物资支持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

1. 教室的设计适合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动和探究活动。

2. 把学生问题的列表放在显眼的位置,让教室里所有的人都看得见。

3. 可以方便地在书桌或壁柜里找到各种常规用具。

4. 容易获得与所要探究的内容相关的各种材料。

5. 用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工作,以便于回顾与反思。

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究

1. 他们的思考受到鼓励和表扬。

2. 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3. 他们可以轻松地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

4. 他们被鼓励与同伴(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分享各种信息和交流各自的观点。

5. 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学生在鼓励交流的各种组织框架下进行探究活动

1. 同桌之间、以小组或大组为单位、或是全班一起进行探究活动。

2. 学生有许多处理反馈并相互学习的机会。

3. 学生成为“学习群体”的一员,相互支持、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