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我的课外阅读指导“老三篇”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4月 29日 浏览: 打印

  有时甚至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大加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的好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的影响和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课外阅读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尤显必要。结合这两年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在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寻找一切机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在接三年级新班的第一节课,我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就故意使用一些成语:“本人姓梁,房梁的梁,但不是‘梁上君子’,名夏英,夏日的英雄,但不是‘夏炉冬扇’、‘英姿飒爽’”。学生们很好奇,纷纷举着小手,有的问:“老师,‘梁上君子’是什么意思?”有的又问:“‘夏炉冬扇’、‘英姿飒爽’又是什么意思呢?”我没有把意思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去请教《成语词典》,并且教给他们查《成语词典》的方法。到了下午,全班的孩子都饶有兴趣地把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告诉了我。我还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他们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宽、延伸。学《太阳》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一些天文知识书籍,让他们解读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学校举办艺术节的时候,向学生推荐《音乐家的故事》。平时,我还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家爱读书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动力。

  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这样就会让他们读有所得。如我让学生在阅读新闻报道、小说、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时,一般采用略读法,读这类文章,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不需深入分析;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时,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要边读边想,反复细读,可以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欣赏语言、写法等。学生利用阅读活动时间,将学到的方法进行消化吸收、巩固完善,久而久之,会使方法上升为阅读技能。又如要求学生每天看一点书、做一点摘抄。数量不在多、内容也不限,只要他们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新闻、文学……都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我充分利用早读课和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熟读优秀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名篇佳作的兴趣。他们天天读、周周背、年年记,感受着诗的情怀,积累着语言。

  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

  我每隔一周,就挤出一节语文课,开设课外阅读活动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我要求学生在每堂语文课前进行古诗诵读,读到老师进课堂时停下来,再让一名学生进行3分钟演讲。我也尽量减少重复性的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博览群书。另外我还通过上阅读表演课提高阅读的质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成语,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故事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我还注意展示学生每一点成功的体验,每天请副组长检查读课外书的情况,反馈好的摘抄,并把他们的摘抄本在班级实物展台展示;在阶段性手抄报制作后,请别班的孩子帮助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把学生每次优秀的作文搜集起来,选编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好作文在全班朗读。有时甚至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大加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的好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