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阅读是否让当老师有些味道
我们往往为孩子们的思想见解惊异,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如果硬抱着给孩子一个单纯童年的观念,限制他们去体验一些他们希望而且已经能够领悟的更深的生命意义,是不是有些落伍、有些死板,反而没有尊重他们的发展呢?
我很喜欢少年作家郭敬明的语言风格,看了他的《幻城》之后,无意间又看到了他的《天下》。情节虽然简单,却在诗化的语言中一唱三叹、哀婉迷离。回到班级,我便趁着余兴向同学们推荐了这本书。
半个月后,我打听书到哪去了?有多少人看了这本书?发现居然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都看了这本书,还有的同学在苦苦地排队等候。我可没下过任何一句“一定要读”的命令,其传看速度之快可真惊人。而且,读过的同学还强烈建议我举行一次交流会。应学生的要求,我便开展了《天下》读书会。会上,很多同学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个人立场极其鲜明。在学生的对话当中,我丝毫没有感觉到他们作为一个孩子的幼稚,有的只是惊奇感叹。
后来这事受到了周围同事的猛烈抨击,说我不该介绍这样的书给学生读,打打杀杀的不健康。而且,通过学生写的文章来看,一个个都过于早熟,失去了少年的纯真,这样长大的孩子今后不会快乐,他们太敏感了,等等。
冷静下来之后,我反复思量这件事。首先,我没有强迫学生去读这本书,只是说老师觉得它不错,可以看看。这本书之所以能在班上刮起一阵旋风,激发那么多孩子的兴趣,小说本身的价值应该是内因。想当年,我们读金庸、三毛、琼瑶、席慕容多辛苦,当时这些被视为不高雅、不经典,在老师和家长的“围剿”下我们还是读得百折不挠。转眼已是十几年了,当初读那些所谓低级书目的我们都已成年,回想起来,并没有觉得读错了,反而感觉那些故事和词句都已融进我们的骨血,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回顾成长岁月可咀嚼的滋味。
《天下》这本书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是否适合学生读?我认为典雅妖娆的文字、离奇残酷的情节很打动人,绝美桀骜的人物、隐忍克制的深情、百转千回的意境、绝望无奈的宿命也很吸引人。书中是有打打杀杀,但仅仅是一个述说情感的载体,它主要刻画了人为了某种信念不得不做某件事情而忍受的痛苦。我认为只要抱着正确的读书观,师长给以一定的引导,让他们对于一些欲罢不能和意外之举去认识、去思考,他们就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又有什么不合适呢?
对于此种引导方式和阅读内容会让学生早熟、复杂,甚至可能毁坏了孩子以后快乐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早慧,我们往往为孩子们的思想见解惊异,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如果硬抱着给孩子一个单纯童年的观念,限制他们去体验一些他们希望而且已经能够领悟的更深的生命意义,是不是有些落伍、有些死板,反而没有尊重他们的发展呢?
再谈谈简单的生活态度才会快乐的问题。我觉得简单并不等于无知,简单并不等于浅薄,真正能让人快乐的简单是一种境界。能够带来快乐、简单的生活态度,应该是混乱之后的顿悟,丰富之后的凝练,复杂之后的简单。效率可以提高,进度可以加快,步骤却绝少不了,任何人也超脱不了这一过程。
最后说说“敏感”的话题。敏感的人让一些微小的生活细节在自己的心里留下印迹,丰富人生。看花开,能听到花开的美妙声音;看雨落,能感悟到云的情感。牛顿不敏感,绝对不会去关注一个苹果的下落现象;莱特兄弟不敏感,绝对不会因为看到飞鸟而心生飞翔的渴望;莎士比亚不敏感,便没有他的四大悲剧;李清照不敏感,就没有她的千古词句。梵高似乎是痛苦的,托尔斯泰似乎是痛苦的,川端康成似乎是痛苦的,张爱玲似乎是痛苦的,海子也似乎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太敏感。但是每当一个灵感的火花闪现,每当一部作品诞生,他们所获得的那种快乐又有几个人能够体验到?一个“迟钝”的人,生活是粗糙的、是没有挖掘出生命的能量的、是遗憾的。
所以,我认为要好好认识我们面对的一个个看起来小小的、却又时常让我们惊奇的学生,他们处于一个什么时代,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引导。现在班里的学生还是在自由地看闲书,《鸡皮疙瘩》、《神探柯南》、《阿衰正传》等。看完之后,他们会来找我讲讲书里有意思的事,有时间我们便一起开个读书会。从他们的脸上散发出的光彩,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快乐,也能感受到他们纯真透明的心。他们在自由阅读中丰富了,他们在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开朗快乐了,这样的方式让我觉得当语文老师有些味道。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9日第5版
- 上一篇:小学阅读教学不能重“文学”轻“实用”
- 下一篇:快速阅读 我们又是落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