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专家指出:小升初改革绝不能走回头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5月 10日 浏览: 打印

 本报北京5月8日电(记者 樊未晨)有人说“小升初”已经成为教育链条中问题最多、改革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电脑派位’从一出生就带有明显的硬伤”,朝阳区那位重点学校的校长尖锐地指出,“实施‘电脑派位’确实可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但是,这种公平只有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电脑派位”曾经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很大的一个举动,而且在改革的初期确实起到了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有报道称它已经成为了一项名存实亡的政策。

  毕竟在目前的情况下北京市各学校之间的差距还相当大。一些重点校已经实现校与校之间联网,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了,但是一些薄弱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

  北京市教委也意识到目前“小升初”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并且出台了不少政策来加大薄弱校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但这也绝非易事,还要依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落实情况。“其实,现在已经自发出现了两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了”,一位重点校的校长介绍,一个是重点校办分校,一个是重点校合并薄弱校。但是,这两种做法在增加了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由于管理和师资等问题,少数重点校的分校除了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外,与普通学校没有什么差别。另外,在合并的过程中,不少重点校发现,合并了一所薄弱校同时也会合并来很多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重点校在“接管”薄弱校时顾虑重重。

  这种情况下,不少人提出干脆恢复以前的“小升初”考试,这样最起码可以实现最简单的公平。“这种做法是向应试教育的倒退”,朝阳区一所中学的王校长认为。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王智秋院长说:“小学的素质教育走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后,北京的小学真正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现在小学生最起码在学校里是快乐的。

  因此,很多老师认为现在“小升初”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在于取消了考试,“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不衔接造成的”,王校长说。

  王智秋院长认为,解决“小升初”问题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把教育观念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转变到培养孩子特色发展。

  其次是改变现在的评价制度。

  她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每个小学生在结束小学阶段学习时,要经过一个基本的测试,测试通过后,孩子就取得了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资格。学校选择学生的时候首先看学生的这个资格,然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是针对孩子的特长和技能,把知识考查的量降到最低。

  再有,“中学要按照特色发展办学”,不再一味地强调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均衡,“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的”,王院长认为,因此每个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在一两个特色上发展。“这样,逐渐引导学生寻找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不再一窝蜂地考奥数、学英语”,王院长说。

北京小升初“电脑派位”全线崩溃?

记者 樊未晨

  今年开春以来,“小升初”竞拼骤然升温。在这种比拼中,薄弱校的学生大量流失,面临办不下去的危险,重点校冒着政策风险拼命扩班

  这个春天,“小升初”搅乱了很多北京人灿烂的春日心情。

  先是往年对升学很“管用”的一些学科竞赛被叫停了;紧接着,具体的“小升初”政策迟迟不出台;然后,政策出来了,仍然实行“电脑派位”,但是允许区县和学校探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选拔学生,可是,怎么评价、评价什么,却没有明确的说明。

  于是,在焦急地等待中,家有小学毕业生的父母每天都忧心忡忡,甚至到了近乎疯狂的状态:孩子们被家长“拎”着不停地在各个中学门口“赶场”———参加中学组织的各种考试。

  与家长的焦虑不同,各个中学似乎比较平静,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面对“小升初”,各个中学同样有困惑,有无奈,有苦衷,而且不同类型的学校,烦恼还各不相同。

  薄弱校:不来报到的学生数逐年增加

  最后来的多是学习一般或家里没钱、没权、没路子的孩子

  “这两年,‘小升初’对我们这样的学校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张青(化名)是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党委书记。据她介绍,实施“电脑派位”后,每年暑假结束前学校都能收到一份初一新生的名单,刚开始那几年,“我们学校还真能‘派’来不错的孩子”,那几年他们学校中考成绩也有所提高,还有几个学生能考上北京的市重点高中。

  但是好景不长,这两年情况越来越不妙了,不来报到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两年,有的时候只能来一半,有的时候也就三分之一”。

  据记者了解,许多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时候计划要招6个班,最后真正来上课的学生人数也就能组一两个班。“没来报到的学生主要有5类”,张青介绍。

  第一类是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在各种竞赛或好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中成绩优异,自然被好学校挑中了;

  第二类是特长生,比如英语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科技特长生等;

  第三类是家里有钱的,家长通过钱给孩子在好学校谋到了名额;

  第四类是“共建生”,不少大的单位都和一些二级以上学校有共建关系,这些单位职工的孩子无论学习好坏,都可以直接到“共建”校上学。张青所在学校周围有不少军队大院和机关大院,但是没有哪个“大院”愿意和他们学校“共建”,相反地,由于附近“大院”多,被“共建”走的学生也更多;

  第五类是“条子生”,这类学生最特殊,因为他们大部分是由区领导直接安排的。据一位在北京市某区教育管理部门工作多年的人士透露,每年区里会在几个好的学校预留些名额,专门留给“条子生”,这些“条子”通常来自一些对区里的建设和发展很有影响的部门,比如工商、税务、规划、纪检等。随着递条子的越来越多,有些区不得不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以便更好地处理这些“条子”。

  有“本事”的都走了,剩下的就是学习一般或家里没钱、没权、没路子的孩子。这两年张青所在的学校都会对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结果父母下岗的占到了一多半,“这对那些家里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张青说。

  但这类薄弱校对此无可奈何。

   “电脑派位”来的学生“跳”走了 薄弱校的一些老师也选择离开

  一位刚刚退下来的老校长向记者透露,如果学生没有到指定的学校报到,一个月后,学校要把他们的档案转回区教育局,“教育局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牵制关系,因此这些学生可以顺利地再把档案从教育局转走”,学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学生“跳”走,一点办法也没有。

  其结果是,这些薄弱校本来有课教的老师突然没得干了,班级和教学计划被打乱,全都要重新调整。一些学校也想出了不得已的办法:开学之后再跟教初一的老师签聘用合同。

  这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学生少了就意味着老师工作量减少,这既影响工作的成就感也影响收入,不少老师选择了离开。

  李凝在海淀区一所普通中学教数学,这学期开学便开始到一所重点中学上班了,但原来的学校不愿放她走,便扣下了她的档案。虽然直到现在她在新学校仍然不能享受正式职工的待遇,但李凝还是不愿意回到原学校,“我要争口气,一起毕业的同学只有我去了普通学校,老感觉好像低别人一等”。

  薄弱校的老师觉得不公平,学校也觉得不公平,“我们这种学校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现在薄弱校已经面临着办不下去的危险了”,张青说。

  重点校:“电脑派位”来的一些学生和学校互不适应

   这只是表面的公平,忽略了教育因材施教的特性

  说起“电脑派位”,薄弱校是一肚子苦水,重点校也有不少牢骚。

  实施“电脑派位”的最初几年是重点学校最不适应的时候。

  朝阳区一所重点学校的校长介绍,“电脑派位”来的学生有些基础比较差,他们不适应重点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学校也不适应这些学生,“结果,学校和老师花费的精力比以前多很多,但是在学生身上的收效却很小,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西城区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则认为“电脑派位”只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公平,忽略了教育应该是按照不同学生情况因材施教的特性。

  这样的情况大约持续了3年。

  之后,重点校除了招收“电脑派位”的学生外,还可以招收一些特色生了。重点校的日子开始好过了。

  虽能拒绝“电脑派位”,却要承受年年扩招的压力

  竞赛一直在进行,考试也从未中断

  随着学生对特色班和好学校的需求逐渐增长,重点校逐步缩小了招生中电脑派位生的比重,特色班与电脑派位班的比重越来越悬殊。后来,一些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扩大优秀教育资源的满足度”,干脆向这样的学校实施政策倾斜,据朝阳区那位重点学校的校长介绍,现在他们学校已经基本没有电脑派位生了。

  报考特色班的学生每年正在以几何倍数疯狂地增长。一位姓王的家长介绍,今年年初他们听说东城区一所重点校英语特长班要招生,一个班就招几十个人,结果有几千学生来报名。

  报名的人数太多,学校只能抬高招生的条件。

  仅以英语特长班为例,以前孩子只要参加中学的英语入学测试,成绩不错的就可以进入英语特长班了,现在则必须拿到相关证书才行,记者在很多重点校的招生简章上都看到了“剑桥英语三级12盾牌以上”,或是“公共英语一级以上”等明确的标准。

  按照这种“水涨船高”的行情,许多家长推测,明年这种英语特长班的条件可能要提高到“公共英语二级”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一位重点校的校长这样说。

  即使这样,重点校的班级仍在不停地扩张。朝阳区那所重点学校的校长介绍,他们学校最初初一年级只招4个班,前两年已经扩大到10个班了,今年可能要招12个班,而且还不一定够。

  这样,重点校不仅要经受办学条件和质量的考验,同时还要冒一定的政策风险。

  今年年初北京市教委紧急叫停了所有学科竞赛,同时也停办了校内外的所有收费学科辅导班,“杯赛可以取消,但是选拔的过程无法取消”,朝阳区的那位重点校校长说,“我们只能寻找政策的空子”。

  因此,竞赛其实仍在进行,考试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一系列旨在淡化择校的政策并不能让家长“定心”

上海“小升初”择校战依旧激烈

为读名校,不少家庭斥资百万上演“新孟母择邻”

记者 林蔚

  上海市教委最近公布了2005年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入园最新政策,强调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一律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就近”和“免试”继续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两大关键词,使得颇有争议的“电脑派位”依旧在“小升初”选择中占主要地位。

  据介绍,从2002学年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旨在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目前上海各公办初中之间的差距已缩小,由于小学也是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录取,因此各校生源分配也较为平均,没有必要特别在意学校间的差别。上海市教委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淡化家长们的择校意识。

  然而,新政策并没有让家长吃下“定心丸”。大多数家长依旧抱着“名校才有质量保证”的心态,小升初的择校之战,也依旧激烈。

  由于担心电脑摇号,把孩子划进普通的对口初中,王女士没少为孩子的“小升初”费脑子。

  孩子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王女士就开始搜集上海初中名校的各种信息。几经比较,她看中了徐汇区的一所初中。由于家庭收入颇高,王女士就在学校附近买下了一套两居室。

  先买房再迁户口,这成为不少小康家庭应对“电脑派位”的首选途径,被媒体称为“新孟母择邻”。而随着近年来上海房价的飙升,择校而居的代价,动辄百万元。

  没有实力斥资百万择邻,很多工薪家庭也有各自的对策。有亲友在名校附近居住是最好的,没有的也要千方百计搭出个关系来。由于不少区县还要求孩子户口在入学地段必须达到一年甚至一年以上年限方可入学,因此家长们都是提前几年就开始做准备。

  上海市教委官方网站曾进行过相关调查。对“孩子进入就读学校是否交赞助费”问题,有46.76%的选择为“是”。而另一项调查显示,35.59%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是“非户籍所在地,自己选择的学校”。

  与家长们的“十万火急”相比,学校则希望更重视孩子们自身的成长,理性择校。

  虹口区一所初中的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市公办初中的师资力量比较均衡,各校之间的差别并不大,此外,学生的成才,关系到学生、家长和学校多个方面,择校只是一部分,不应该过分强调。“有家长特地为孩子选择了一家民办中学,那学校离家很远,孩子每天早上6时就起床,睡眠不足反而影响了学习”。

  上海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一位负责人也提醒说,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深入,教育对孩子的要求会更为全面,在中考“推优”过程中,成绩远不足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