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会诊新课改⑦】课改:重视开发校本课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9月 29日 浏览: 打印

  一次,记者在某课改实验区采访,一位校长兴致勃勃地向来访者介绍:“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十分丰富,有广播操、运动会、乒乓球队活动……”后来,记者又在其他课改实验区发现,不光国家课改实验区的校长有这样的说法,其他课改地区的校长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也有误区。针对这种现象,有关专家呼吁:“要特别注重提高学校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上的能力。”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对中小学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许多新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比如怎样处理好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关系;怎样与同一社区的其他学校建立共享的课程资源;怎样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管理体系,以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等。

  很显然,如果就事论事,从学校现有条件出发,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事情并不复杂。而要使“学校课程”显示出成效与活力,就必须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依据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计划,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提出学校课程的总体构想,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专家认为,首先应当明确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什么是地方课程?专家进一步指出,如果认为地方课程就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计的课程,显然是对地方课程的一种误解,势必导致在地方课程的开发上,区、县甚至更小的地域没有课程设计的权力。其实,在一个省市范围内,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课程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方课程开发应调动区、县、学校的积极性,统得过死不利于地方课程的建设。在地方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特定地域和社区发展的现实,设置有利于把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的课程,使地方课程体现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此,专家建议,应当多开展有关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传统等研究,而不应把大多数地区开设的共同课程、必修课程作为地方课程。

  其次,应当明确校本课程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展,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开发课程,课程内容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学习指导书不再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家建议,学校应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对学生学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评价,要多采用作业或成果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法。

  校本课程是在辅助、完善、补充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动态的,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开发实施而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其价值就在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最重要的不是文本开发,而是课程的建设过程和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发展。

  《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