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以校为本”不是“校自为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3年 12月 23日 浏览: 打印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一线教师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所谓“以校为本”的教研,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这种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

  需要明确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不等同于“以校为战”。以校为本的教研,不是学校“闭门造车”,不是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尤其是那些边远地区的学校,完全靠教师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

  “以校为本”的教研,要具备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所以,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力量的支持与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那么,实现专业引领,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法来保障?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各级教研部门与中小学通力合作,建立起尊重、平等、对话的伙伴关系。“大学应该在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欧洲教师教育联合会自1991年以来在几次年会上提出并探讨的新概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0年,教育部在15所师范大学建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是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研究中心应当联系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帮助地方和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该成为中小学与大学之间联系的纽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开展地区、校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的配置与分布也不平衡,为此,还要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利用网络信息,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将专业支持的网络覆盖到所有学校。

  《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