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3年 07月 10日 浏览: 打印

本报北京7月7日讯(记者 陈志伟 李建平) 今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进入由点到面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2003年新学年的实验推广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摆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领导,边实验边推广,精心组织做好实验工作。

  今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将在更大范围推进。据初步统计,全国又将有1072个县(区、市)中小学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生总数将占同年级学生的40%至50%,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实验区,共有1642个实验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全国课程改革将进入由点到面的关键阶段。

  王湛在讲话中指出,随着实验范围的扩大,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今年将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对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扎扎实实做好新学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把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王湛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住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实施,建立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机制。第一,要加强动员部署,建立课程改革的领导和保障机制;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推广新课程的培训机制;第三,要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第四,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建立保障课程改革的督导制度;第五,要切实贯彻《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

  王湛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内容要密切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共同基础。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提供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广阔空间,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社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状况,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按照要求转发教育部下发的全部用书目录;要坚决执行教材选用委员会制度,公开选用机制和程序,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选用比例选用教材。各省、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设置综合课程的意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进行探索和实验。

  在今天的会上,贵州省贵阳市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吉林省教育厅、广东深圳南山区教育局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教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农村地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经验。

  今天在北京主会场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单位负责人及部分中小学校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地(市)教育局(教委)、师范、教育科研机构及相关职能机构的负责同志在各地的分会场出席了会议。

  新闻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

  2002年秋季,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7%。

  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40%至50%。

  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的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