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4年 11月 11日 浏览: 打印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广大中小学校对德育工作普遍很重视,但在实践中又深感很难取得实效。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从德育目标而言。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为了追求“成人化”的目标,许多教师都向学生提出成人式的要求,造成学生基础性的、应该做到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这种缺乏针对性的高目标、高要求的德育,造成的后果是学校德育的天平向少数学生倾斜,德育工作热衷于抓尖子、抓典型,对大多数学生的品质培养和训练重视不够,容易形成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现象,造成学生知行脱离。

  因此,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我认为,学校德育目标必须分层次,一是必需的层次,二是基础的层次,三是弘扬的层次,四是追求的层次。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逐步落到实处。

  从德育内容来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然而,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内容特别是德育教材过多地注重德育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加之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严重,致使学校德育在内容上、观念上表现出不适应,相当多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德育活动。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并在心灵深处产生撞击。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们就会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就不会去干一些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再者,要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在我们的德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影响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对待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

  就德育方法来说。一些教师的德育活动往往局限在照搬教材和形式化的活动上,缺乏创造性和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往往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是被管束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我们习惯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认为,“真”是德育生命力之所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普遍关注,一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地位的德育有所加强。但是,德育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有的学校要求学生“一周做一件小好事,一月做一件大好事”,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学生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得出一年的德育成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学校和教师考虑得并不多。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赏中,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作者为山西省教科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