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从问题入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3年 10月 14日 浏览: 打印

 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们在探索中不断产生一个个疑惑,在疑惑中不断提出一个个研究专题,在探究中不断地解决一个个问题,就是在提出问题——课前探究——课堂实践——课后反思——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课改。


  记得课改之初,教师们手里只有一本教材,没有任何教师用书,这对于已经习惯于在教学参考书上获得现成答案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挑战。面对这些难题,教师们都感觉到必须研究在先,不然就无法走进课堂。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必须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


  如何使课堂教学活动化


  改革之初,陈旧的思维观念禁锢着教师们的头脑,他们放不开手脚。虽然接受了一些新的课改理念,但一进到课堂上就又回到老路上。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还是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课堂教学仍然是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每次教学观摩之后都要进行课改理论的学习,同时不断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使教师们对新课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即课堂教学要活动化,必须做到如下转变:第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第二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合作、探究、交流。第三是变封闭为开放,特别是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有了这样的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课堂教学有了明显变化,老师终于把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活动了。


  如何“放”与“收”


  一旦放手,教师发现有时学生不去聆听别人的发言,指令也不灵了。记得一次我去看一位老师的课,他上的是“我们穿什么”,课上老师让学生对所带的不同质地的布进行研究,了解每种布的特点。研究完后,分组汇报研究的结果,当一个小组起来汇报时,很多学生不听,还在自己小组内边研究边谈论,情急之下,老师大喝一声,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了,这时老师又让学生接着汇报,可是学生一点情绪也没有了。课后,我们组织老师进行研究,老师们都反映自己的课堂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以无限制地研究下去,必须由老师进行调控,这种调控绝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教师们开始研究课堂上有效的调控方式,探索一段时间后,又在一起交流,都感觉只有通过鼓励手段去调控才是积极有效的。教师们设计出各种小太阳、小星星等图案对学生进行奖励。不但奖励那些合作好的小组和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对那些能聆听别人发言并给予补充质疑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很多课上,总是老师在问,不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时机,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与老师交流时,老师们说出自己的顾虑,原来他们怕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更不能提出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们知道,思起于疑,没有疑问何以谈思考呢?没有思考又何以谈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呢?新课程强调课堂上有预设,更要有生成,老师不要怕学生提问,应该培养学生这种问题意识,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经过学习,老师们的认识有了提高。他们在设计学生实验记录卡时,最后一栏是“你有什么新问题?”这样的引导,学生开始敢于提问和乐于提问了。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2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