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阳光体育运动:让全国亿万学生沐浴体育阳光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7年 05月 09日 浏览: 打印

4月25日下午放学时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门口。二年级学生萌萌见到了刚从外地到北京探亲的姥姥,她一边擦着跳绳累出的汗水一边飞快地向姥姥跑去。看着外孙女红扑扑的小脸蛋,姥姥高兴地说:“又长高了,也结实了!”萌萌仰起笑脸说:“姥姥,当然了,我们每天都要锻炼一个小时呢!”

  这一时间在运动 的不只是萌萌。西山脚下、圆明园旁,清华大学校园广播台同几十年来一样,每天准时向上万名学生发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召唤。伴随着召唤,静谧的清华园一时间龙腾虎跃,生机盎然。

  而就在这一天,在2007年教育部第4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廖文科表示,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要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小胖墩”“小眼镜”现象堪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几十年来共和国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培养一代新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就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指出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不断加强,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场上、体育馆里,青春闪耀、朝气蓬勃。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校园,走向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文明病”相伴生在了孩子们的身上,青少年学生体质在整体增强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具体表现在:

  ——在7岁到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率达到了13.25%,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

  ——全国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68%。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

  ——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

  北京市公布的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北京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2%。

  2007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该省学生最新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与2000年相比,该省学生身高虽然增长很快,但体重也在明显增长,城市肥胖学生超重与肥胖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在近两年的征兵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近视率分别达到78.5%、90%、86.6%,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0个百分点。

  山东省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学生超重和肥胖成为一个突出问题,7岁到18岁的中小学生中,每10人中就有1人是“小胖墩”。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上升,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贵州省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学生体能素质全面下降,而且多数指标下降明显。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继续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值。贫血检出率也呈上升趋势。

  广东省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在146项数据中,广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据共66项,仅占45.2%,有80项数据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市一所示范性高中的一个班48名学生中,只有一人的两眼裸视为5.0,其余的学生都是近视眼。还有一所学校,初三学生近视率达到60%,高三学生90%都是“小眼镜”。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成立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举办了一场国际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同时邀请了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在激烈的对抗赛中,人们发现,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

  令人心忧的还不止于此。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的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同样需要关注。许多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郁闷”、“紧张”、“疲惫”、“焦虑”或“恐惧”,一些自编的厌学、悲观的顺口溜反映了他们消极的心态。

  “圈养”的孩子难长好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天当中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学校体育课的开设、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因而十分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喜欢传统体育课的孩子很少,普及性的体育活动也不尽如人意。

  目前除了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场地少、师资缺乏、课程和活动内容陈旧等问题。特别是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大多数学校都不敢开展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很多学校还习惯于把孩子“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在操场上奔跑、打闹,更少有创新的课程和活动形式,单调枯燥的课程和活动很难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我们不是不想安排更丰富的活动,但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管是不是学校的责任,学校都要承担下来,这样一来,谁敢安排学生喜欢的激烈对抗运动?”一位中学校长这样诉苦。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实行“达标考核”制度,学生通过了一定的考核才能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说,中国体育教学的这种“达标考核”模式借鉴的是前苏联的“卫国体育健身制度”。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专门针对达标而设置体育课,这成了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也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出现了很多“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学校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

  在学校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难以保证,在家里许多学生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埋头做作业、玩电子游戏、看电视,过着一种高压下的不健康生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除了学习压力增大、缺乏有效运动之外,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热量、脂肪等摄入量过多,营养过剩,食物结构不合理,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在青少年食谱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导致体重超常的比例不断增加。同时,电视、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的学生每天要连续看几个小时电视,有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带着耳机听音乐,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整日整夜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中不能自拔,这些行为都会让学生的听力、视力严重下降。

  一方面是课堂和家里的锻炼时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的主动锻炼意识也远远不够。200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更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无奈的是,明知道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升学的压力,但却又不得不因为升学压力继续限制孩子活动时间。从2005年6月开始,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进行了素质教育系统调研。调研表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然未能有效扭转。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县中学的调查,35%的校长、37%的教师、58%的中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学生6点前起床的有34%,11点半后睡觉的超过40%。假期补课现象仍较为普遍,一些城市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都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赛班、兴趣班、考级班,而且往往是至少上两个班。越来越重的升学压力,让城市学生成了家中最早去挤公共汽车、夜里最晚睡觉的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最辛苦人群”。而许多农村学生则要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承担一定的农业劳动,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同样无法保证。

  湖南省教育厅一位干部坦言,尽管目前社会上为学生减负的呼声此起彼伏,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高考、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十分强势。在不少老师和家长眼里,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还有其他心思,只能被视作“不务正业”,这种思维定式不仅使学生在连续的紧张学习中体质下降,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叛逆心态和不健康情绪。

  毛振明认为,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归根结底还是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引发出来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还存在片面性:一些中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桥上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高考不考体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体育的缺失。所以,尽管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一些学校也确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而且使中学生们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育部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接连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把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记入升学总分。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这项政策使很多学校提高了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推动了孩子们的体育锻炼,也改变了很多家长的观念。无锡、沈阳等地的调查显示:基础教育阶段初三和高一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好,这就说明将体育考试记入升学总分的政策拉动了学校体育教育。随着学校对学生体质问题的重视、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录取时也会考虑体育成绩。今后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新生后会对新生进行体质测试,将结果反映到各省份,供各地总结体育教育现状,调整体育教育工作。他表示,全国的高中毕业考试要增加体育考试,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省份,要调减其重点高校的招生指标。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该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颁发了正式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还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于2007年9月1日前报教育部备案。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体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1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

  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会议指出,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2007年0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