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同志先进事迹
一树红花照碧海 记郑州市第二十二中教师吴玲
第2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
在郑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师生们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完全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里。正是这个美好的节日,更加深了他们对一个人的深深思念。
她就是吴玲,一位普通的教师。生产队长
1993年,在开封教了20多年书的吴玲调到了郑州,到二十二中学教数学。同事们还没来得及了解她的教学水平,就先领教了这个文弱女子的另一面。
当时,学校正在兴建当中,新的教学楼、办公楼旁边,就堆放着大量的建筑垃圾。人们很快注意到,这位女老师只要一下课,立马换上一身旧劳动布工作服,装上一架子车砖头瓦块,拉上就跑,干活的工人都赶不上她。校园建花坛,她掂起瓦刀,挂灰落砖,俨然是个老把式。在她的带动下,很多老师同学课余都投入了建设校园的义务劳动。
“吴老师真能干呐。”人们赞叹地说。一打听,她在农村插队4年,什么活计都拿手,还当过生产队长。洗衣服的数学问题
小学、中学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吴玲,并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数学师范训练,但几十年来,她却在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与她自己刻苦钻研分不开的。数学存在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家里边洗衣服,她的大脑就开始一边设计:设洗衣机的容量为X,水和洗衣粉分别为Y和Z,再加上水的转速和用电量,这些都成了她数学应用题的元素。干着家务活,她自己也在游览数学王国。
让学生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兴趣。几何课讲三角的内角和,吴玲会先引用苏东坡的“近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说到如何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再引申到内角、外角、延长线……同学们都反映,吴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听得懂,记得牢。多年以来,她教的学生参加各级数学比赛,均取得突出成绩,这与她独特、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复读机与毛巾被
97届的张娜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可在上初二的时候,小张娜却沉默寡言了,常常独自一个人发呆。这,当然没有逃过吴老师的眼睛。
一天课后,她把张娜叫到一边,耐心询问她的情况。小张娜哭了起来,原来她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她只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吴老师一把把她搂到怀里:“孩子,以后老师就当你的妈妈吧。”
不久,张娜心爱的复读机不小心弄丢了。吴玲知道后,回家给自己的儿子说了这件事。懂事的儿子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把自己的复读机拿了出来:“这个送给你的学生吧。”吴玲摸了摸儿子的脑袋:“乖孩子,谁让妈妈是老师呢。”如今,已经是大学生的张娜还保存着那个复读机,她会一直把它珍藏。
有着同样珍贵回忆的,岂止张娜一人。
陈延鑫家住得离学校很远,有时他干脆就不回家,晚上在教室把几张课桌一拉,和衣就睡。一天晚上大雨突降,小延鑫蜷缩在空无一人的教室,四下望望,只有一块擦黑板的抹布能御寒了。这时,一个男孩走了进来,胳膊里夹着一个塑料布包裹着的东西。“我是吴老师的儿子,我妈让我给你送一个毛巾被过来。”陈延鑫的热泪一下涌了出来,同时也暗暗下了决心。这个期末考试,他的成绩由原来的倒数一下提高到全班第四名。炼好钢不能出渣如今,一味攀比升学率,眼睛光盯住能考取名牌学校的好学生,对差生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教育界普遍存在。二十二中是郑州西南城乡接合部的一所普通中学。在这里面临最现实的问题是,生源差,升学率不高。可在吴玲的眼里,没有“差生”。她常说,作为教师,我们没有权力挑选学生。我们就像是在炼钢,要让送出去的学生都能成型成材,而不能出一粒渣。
一次,吴玲正在上课,一个满身酒气的人冲进来,一把掀翻了讲台,“俺家的孩子跑啦,我让你们也上不成课。”吴玲俯身捡起撒落一地的粉笔,继续从容地把课程讲完。一下课,她就四处寻找那名学生。等她千方百计从网吧里找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已是晚上十点多了。她让那个学生回家,玩兴正浓的学生就是不听,还一脚把吴玲的自行车跺翻了。周围的人看到一个小伙子欺负一个妇女,纷纷要教训他,吴玲拦住说:“这是我的孩子,和家里怄气呢。”一句话,学生扶起了老师的车子,乖乖地和老师走了。吴玲把他送到家,又和孩子的家长谈到第二天凌晨,家长保证以后少喝酒打孩子,她才骑着自行车离开。而这对充满内疚的父子则偷偷打了辆出租车尾随在她的身后,直到把她送回家。出租车司机奇怪地问前边是谁,学生说:“那是我妈妈,我惹她生气了。”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发奋学习,后来参军入党,成为有为的好青年。
1996年,吴玲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很多重点中学都找到她,想把她挖走。这些学校生源好,升学率高,也容易出成绩,报酬待遇也很优厚,但她都一一回绝了。理由让有的人觉得奇怪:这里有更多所谓的差一点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我。当雨露变成珍珠知道老师病了,今年的母亲节,在外地上大学的张娜特地赶回了郑州,捧着一大束鲜花来看望吴老师。当看到病床上消瘦的老师时,她还是惊呆了。这还是平日里步履轻盈、笑声朗朗的“妈妈”吗?其实,去年年初,吴玲就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经过一段治疗,刚刚有点恢复,她就多次找校长要求继续工作。学校安排她到图书室做点轻松的事,谁知她又发现了干工作的“新大陆”。上班当天,她就把图书室所有的窗帘拿回家洗了一遍。每天拖着虚弱的身体爬上爬下,把积存多年的图书杂志分类装订。她定期向老师学生推荐优秀书刊,辅导学生成立了“兴逸诗社”。直到今年3月,她的病情复发,不得不再度住院。张娜他们很快在网上建了一个“郑州·吴老师之班”的网页,把吴玲病重的消息在网上发布。很快,知道消息的吴老师的学生们在网上聚拢起来,他们有的已是为人父母的中年人,有的还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挽救老师的生命,他们有钱的要出钱,认识医生的要请名医,还有的专门打听各类偏方。
一个在深圳的学生表示:“我的房子值40多万,只要需要,我就把房子卖了,给吴老师治病。”吴玲就像一个真正的园丁,辛勤而平凡地给一株株幼苗浇灌雨露。如今,幼苗已经成材,而那些露珠被珍藏在了心里,变成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永恒的旋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吴玲老师更表现出了她可贵的品质。吴玲家里并不宽裕,现在还用着很多城市家庭早就淘汰的14寸电视,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可她知道自己生病后,学生和同事纷纷主动为其捐款时,却坚决反对,说:“我们已经从亲戚那里借够了,大家都不宽裕,更不能让学生捐款。”直到去世,她和家人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吴玲在病床上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托人把一封信交到她所教的班级,上面写道:“同学们要听新老师的话,为班级争光。××同学要懂得控制自己,少去网吧上网。最近有一本书,很适合同学们阅读……”7月12日,吴玲老师病逝,终年只有50岁。7月14日,暑期中的校园应该是安静的,可悲伤的人们挤满了二十二中的校园,教育局的领导来了,老同事来了,学生的家长来了,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他们自发地为吴老师送行。没有哀乐,校园里反复播放着她生前最喜爱的歌:“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放光彩……”永恒的旋律,长久激荡在人们心头。
引自Sohu网2004年9月9日
- 上一篇:欢大家收看我校宣传片
- 下一篇:我校召开安全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