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本报北京12月10日讯(记者 赵小雅)为时两天半的“全国教学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今天在北京闭幕。此次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北京市教委联合主办的研讨会,是在新课程进入由点到面的关键时刻,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八号文件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召开的。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参加了会议。
在北京市顺义区的现场观摩活动中,陈小娅深入课堂听课,与基层的教师、校长及各级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她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方面要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要实施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更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扎扎实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她认为此次会议开得很好,很及时,是贯彻中央八号文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次会议。她指出,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常抓不懈,不断推进并取得新成效。
陈小娅说,通过所看到的课堂、听到的基层校长和教师的声音,结合前不久教育部组织的对重庆、辽宁、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等7省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的调研评估,我们可以看到,3年多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多年来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观念正在课程改革实验区逐步体现出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学校呈现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实验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新课程的推进和各地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逐步建立,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广泛而有效的应用正在改变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正在形成;2004年,全国17个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的中考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完善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陈小娅指出,新课程已进入由点上实验到面上推广的关键阶段,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凸显出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重视并指导好这一工作,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全国范围内深化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研讨会上交流了北京、浙江、海南、山西、安徽等省市的教学改革经验,现场观摩了北京市4个区(县)的课堂教学和各省(市)提供的优秀课例光盘,并围绕新课程实施进程中课堂教学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1日第1版
- 上一篇:北京试行新课程评价标准
- 下一篇:青少年读书上网主要为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