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黄金阶段”教育的路径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1月 09日 浏览: 打印

 未成年人通常是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其思想行为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决定了对青少年儿童施教的重要期也在这一个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正是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活跃,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引导得好,就会走上正道,成为有用人才;引导得不好,就会走入歧途,成为无用之人。所以也被称作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黄金阶段”。

  “黄金阶段”里的最佳教育,必须找到施教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引起了变化,引起未成年人良莠不分,出现一些茫然,产生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未成年人对现实社会的变化,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分辨和适应。正确的世界观在精神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统帅一切的灵魂作用;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生轨迹中处于影响和支配地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追求中则起着行为选择的决定作用。那么目前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呢?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前提和保障

  对未成年人施教的落实,前提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对未成年人施教的力度,来源于各级领导重视的程度。领导重视了,保障有力了,施教的效果就好。

  对未成年人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大事情。伴随我国对外开放而使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影响,根本的防范措施就是提高未成年人的鉴别力,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防止和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生活方式及其颓废问题的强有力武器。

  所以,各级领导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

  二、学校教育是主体

  百年树人,教育为先。学校是对未成年人施教的主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要充分发挥“两课”主阵地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积极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育人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校教师是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往往视其为楷模,所谓“名师出高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未成年人模仿力很强,入学后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最多,教师的言行、品德、作风对他们的成长影响重大。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育人先育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精神支柱,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师表形象。

  三要抓好校内外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

  三、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较之学校、社会教育更重要。因为家庭注重的是个体,学校、社会注重的是群体。我国现在的家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对未成年人施教的角度出发,改善和优化家庭环境。

  首先,政府各级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第二,家长要担当起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重担。要及时了解孩子青春期心理特征,掌握其心理变化规律和现实表现,适当加以引导,帮助克服其不足,使他们健康成长。家庭的教育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

  我们过去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过于忽视,有些人把教育孩子的职责交给学校和社会,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或者只起一点辅助作用,这种看法是完全脱离现实和错误的。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背景可以看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当重要,家庭环境好,正面教育抓得紧,家长表率作用好的,小孩的成长就会健康向上。反之,就会被消极、丑恶的东西所腐蚀,最后被社会所抛弃。

  四、社会教育是依托

  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不被染黑就被染白。这就说明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全社会“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一要抓好教育基地,积极利用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未成年人参观、考察,在社会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

  二要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使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科技馆、影剧院等场所在对未成年人教育中充分发挥教育阵地作用。

  三要抓好舆论引导,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

  四要抓好优秀作品,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作者单位:湖南常德市湖南文理学院两课部)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