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校园歌曲可让孩子们歌唱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当你听到这些曾经熟悉的校园歌曲,是否会想起自己成长的那个年代?心中是否会涌起阵阵感动?如今,宁静的校园越来越受到流行歌曲的侵袭,像这样旋律优美、富有诗意、令人振奋的校园歌曲却越来越少了,那些纯净的音符正在离孩子们渐渐远去……
幼儿园孩子也唱流行歌曲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听到这样的歌声出自幼儿园一个稚嫩的声音时,你会作何感想?但是这样的歌声却在幼儿园里不时响起。在某机关幼儿园的韦苇老师所教的班上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和韦老师同在一个幼儿园的小吴老师也深有同感。
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台和电视台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随口所唱的歌大多不是课堂上老师教的,而是从电视上学来的。有一次,在韦老师所带的班上,孩子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突然集体跟着电视里动画片的音乐齐声唱了起来:“猴哥,猴哥!……”声音洪亮、整齐,一边唱还一边手舞足蹈,这情景让从未给孩子们教过这首歌曲的韦老师惊讶不已。
可见,孩子们早在平时就已经从电视上学会了许多歌曲,这些歌曲当然并不全都是动画片当中的,也有电视剧、歌舞晚会等节目当中出现的。如上文出现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某电视剧的主题曲。除此外,还有像《知心爱人》、《双节棍》等歌曲也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一位姓杨的父亲说,他带着6岁的孩子参加成人的聚会,结果,小家伙自告奋勇替父亲表演,张口便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很丑,可是很温柔》,让父亲哭笑不得。
韦苇老师说,孩子们的记忆力太强了,他们在电台和电视台经常听到的歌曲几乎过耳不忘,刚刚流行起来的歌曲就听到小孩子们在唱了。不过对于这些内容多为情与怨、爱与恨的流行歌曲,孩子并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但有时家长在无意中却对孩子产生了影响。教师节到了,一个小男孩要给韦老师送玫瑰花,男孩的妈妈笑着问孩子“你知道玫瑰花代表什么意思吗?你是韦老师男朋友的情敌哦!”孩子其实并不知道玫瑰花的含义,但是家长这么一说,孩子也就非懂似懂了。小吴老师说,在她教的班上,有的小朋友居然已经知道“谈恋爱”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原来这个学生的家长很喜欢看言情剧,孩子在家里常常受到这方面的“熏陶”,久而久之就记住了剧中的台词。
另一方面,教材当中也相当缺乏适合孩子们唱的儿歌、童谣。从区直机关第一幼儿园的一位老师那里,笔者看到了目前区内幼儿园普遍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洞、拗口难唱、过于深奥或缺乏教育意义成了教材中那些幼儿歌曲的致命伤。如其中的一首《数高楼》:“哩哩哩,小弟弟,恰恰恰,别淘气,我来教你数高楼。哩哩哩哩,恰恰恰恰,哩哩哩哩,恰恰恰恰……”不仅歌词没有新意,旋律也不优美。有不少太过于拗口的儿歌,连老师们都不知从何教起。
不少幼儿园的教师反映,如今要找一盘少儿歌舞的盒带或影碟实在太难了。特别是适合当今幼童的独特舞蹈语言和生活内涵的就更少,几乎没有什么范例可以参照。只好自行编创,东剪一段音乐,西凑一段动作,自己累脱一层皮不算,效果还差强人意。于是,每当有表演的时候,不得已就拿以前的老歌来编舞或演唱。
中小学生流行唱另类歌曲
“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困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是南宁市部分中小学生中流传的一首“校园歌曲”。南宁市某中学初二学生许如告诉笔者,像这样的另类歌曲在校园里面很有市场,班里面大部分同学都会唱那么几首,甚至有的同学把“改编”流行歌曲当成乐事。
南宁二中一位姓陈的同学说,在他们班上就有一位同学把自己“改编”的流行歌曲或唐诗宋词投给了一家中学生杂志,居然发表出来了,那位同学用稿费请他们吃了一顿烧烤。小陈说,现在青少年杂志为了吸引读者,不少都刊有读者改编的这种“另类歌曲”,同学之间传唱的有些“歪歌”就是从那上面学的。
这些所谓的“另类歌曲”大多是从流行歌曲改编而来的,带有很明显的“流行歌曲”的印记。广西大学附中初二的小胡对笔者说:“那些流行歌曲我们听不懂,好听的校园歌曲又很少,这些改编的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小学教师叶蓝女士曾经给儿子买过一本《全国获奖童谣精选》,儿子看了几篇,竟然再没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过浓的说教性让孩子望而却步,不想继续吟唱。她说,“童谣是有声的母乳”,每当听到孩子间流行的这些“变味”的歌谣,作为一个教师和一个家长,她更多地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如此热衷于这样的歌谣?为什么课本上的歌曲他们有的唱起来就没有这么带劲。套用孩子的话说,有些课本上的歌太“老土”。
那么,这些另类歌曲是否会使孩子过早地成人化呢?一位从事音乐创作的秦先生说,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校园儿歌创作似乎进入了“冬眠期”,不仅数量少,而且乏善可陈,许多作品普遍存在内容晦涩、脱离儿童生活等问题。然而孩子们对它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出现了许多内容粗浅,甚至变味的所谓“新校园童谣”。这些另类童谣阻碍了儿童健康向上的情趣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们被过早地卷入成人空间,那些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过早地对孩子纯净的心灵造成冲击,与此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趁虚而入。
校园歌曲缘何遭冷落
在某中学的一次卡拉OK大赛上,学生们参赛的曲目多是《谢谢你的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双节棍》、《我是女生》、《被爱捉弄》、《爱你一万年》等。只有一个学生唱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结果最后还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笔者曾在广西大学、南宁三中、民主路小学等大、中、小学生范围内作了一个随机调查。当问及印象最深的校园歌曲时,他们津津乐道的大多还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些经典老歌,或是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歌。对于近年来的一些新作品则知之甚少,他们对周杰伦、王菲、刘德华、李纹、F4等港台偶像歌星的歌曲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简单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红豆》、《流星雨》等歌曲更是受到这些青少年的青睐。
其实,流行音乐也并不是没有好歌。在广西大学附中四楼的教师休息室里,笔者见到了担任音乐教学工作的李老师,她说,有时候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老师也会给学生教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进行积极的引导。现在中小学使用的音乐课本也在不断地改进,一些时尚的流行音乐也被纳入,笔者在一本初三学生使用的音乐教材上看到,这几年传唱比较广的《青春舞曲》、《青藏高原》等歌曲也收入其中。
广西大学附中的陆老师无奈地感叹:“过去我们唱的那些老歌,都过了十几年、几十年了,一直唱到现在,我们的孩子还在唱。好的校园歌曲太少了!”
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校园歌曲却唱起了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比校园歌曲好听吗?采访中,南宁九中的余科同学这么对笔者说:“流行歌曲的节奏比较明快,有活力,而现在不少校园歌曲的歌词大多内容枯燥又不贴近我们的生活,曲调也不好听,感觉说教味太浓。”
在儿童活动中心工作的邓先生说,当今时代资讯越来越发达,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青少年越来越早熟,对于一些朦胧的情感也开始有了知觉,一般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孩子都已经大概知道那些流行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了。孩子们喜欢唱流行歌曲,一个是因为觉得好玩,另一个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在影响着他们,看到电视上在唱,看到大哥哥、大姐姐或者父母在唱,他们也跟着唱。
校园歌曲缺乏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几家音像店看到,这里卖的大多是港台通俗歌曲和少量的民族歌曲,少儿歌曲和校园歌曲很难见到,售货员说,他们一般都不进这种货,“太难卖了”。只有在新华书店、书城、三联书店等地方才看得到校园歌曲和少儿歌曲的专柜,但却少有人问津。
笔者采访过的南宁电台一位姓王的主持人表示,现在做少儿节目越来越难有市场了,南宁电台前些年办得红红火火的《中华好少年》曾经影响了一代青少年,但是这个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栏目也于2001年停办了。
一位资深音乐人士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的是要用优秀的童谣作品来填补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各大音像公司应该站出来,牵头组织写手深入孩子们的生活,创作出真正反映当代儿童生活、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童谣的质量,才能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当然,只要有好的作品,音像公司在市场上也不会空手而归的。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8日第4版
- 上一篇:慢,我们在这里行走
- 下一篇:文化的引力、张力、推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