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核心竞争力:学校决胜教育市场必须回答的问题
面对着已近白热化的教育市场竞争,我们无法置身其外。现在国内市场决不是当地市场的竞争,而是跨市、甚至跨省的竞争。在全球一体化及教育日益开放、教育市场日渐成熟的激烈竞争中,学校怎样在发展中立住脚,这是一个决胜教育市场的学校必须要关注、深思和回答的问题。
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
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就经济领域而言,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当然存在着市场,有市场就必然有竞争。因此,从教育产业的理论中可以引伸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所谓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
学校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学校的育人取向和校长所秉持的核心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一个学校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计划教育包揽一切,不需理念和育人取向,甚而,大多数学校把雷同的口号当做“校训”。但决胜教育市场必须是“长项论剑”,校长所推崇的育人取向,必须变成师生的价值追求。大庆一中选择的是以数学为突破口,其实质是一种育人取向,也是一种社会定位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师生对这种价值观的领悟,促成数学创新的氛围并以其它学校所没有的文化氛围,锁定方向,创特色品牌,从而强化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学校这种独有的竞争力,是校长的教育观和学校文化所致,并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无形的能动的精神财富。这种特色对内是育人取向并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教育核心竞争力具有6个主要特征:
一是具有战略价值,会为学校带来长远的发展空间;二是具有局部性,是学校在某一方面具备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别优势,而不是所有方面都优于对手;三是具有延展性,它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可使学校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四是具有独特性,它是本学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五是具有集合性,它虽然具有局部性,但决不是单一的,而是学校经过整合的能力,也正是由于它的集合性,核心竞争力才具有独特性;六是具有时间性,它虽然具有不易模仿的独特性,但并不表示它永远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学校必须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以维持或扩大与竞争对手之间的领先差距。
教育生产力为基础,教育文化力为核心,教育经营力为重点
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以教育生产力为基础,教育文化力为核心,教育经营力为重点的“三力”,构成了教育核心竞争力。教育市场竞争,实质是教育文化的竞争,因此教育文化力是推动教育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教育经营则是竞争的具体手段和途径。文化力和经营力的最佳整合所产生的教育品牌,便成为竞争取胜的物化标志。教育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学校形象的竞争,是办学效益的竞争,也是学校育人取向和特色的竞争,诸多竞争制胜之本的综合构成学校的教育核心竞争力。
形象和品牌不止对国家或企业重要,对学校也同等重要。品牌代表着形象,形象延伸着品牌,形象与品牌既是品质的保障又是特色和竞争力的体现。塑造学校独有的形象,需要关注学校品牌建设。一个学校办学模式可以被模仿,但理念和文化却很难超越。北京大学100多年过去了,“囊括大典,网络众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育人取向所奠基的文化氛围,不但影响前人,就是今天,北京大学还是以“舍我其谁也,以社会发展为己任,走在时代的前列”为骄傲。
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学校教育核心竞争力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一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是竞争对手模仿不了的学校精髓,是竞争制胜的核心力量;二是鲜明的品牌个性,这种个性集中体现了学校品质和品格,是学校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形象特征,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等,这些学校都是优秀学生的向往之地;三是名师效应和名人效应,人们为什么向往哈佛大学,就因为那里大师云集,因为那里培养出的人才出类拔萃,在历届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4来自哈佛大学,有2/3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总裁毕业于哈佛大学,还有六位美国总统出自于哈佛大学,这样的学校谁不喜欢;四是特色教育模式,比如某些重点高中的外语、音乐、美术特色,等等。
竞争不怕对手强,就怕学校选错王
校长职业化决定核心竞争力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而知识又是共性的,仅就知识的常规传播很难保持教育核心竞争力。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大师们悟化的一种环境熏陶出来的。大师包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职业校长,我们需要的职业校长应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师。
好的领导能产生一种“力”,这是自信力、创造力,是希望、财富。一所学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提升校长的职业能力和教育理念是最根本的制胜之道。教育是财富,校长要学会经营学校。我们无权选择生存的时代,但创造一个适应主流社会人才取向的学校,是对职业校长的要求。校长应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从语文讲,领导乃引导、引领、率领之义;而管理则是管束、管制、治理之义。从功能上看,领导是精神教练,重在示范,指引方向;而管理则是用“鞭子”似的制度对人进行约束和程序式的强化。美国学者说:管理是把事情做好,而领导则是做对的事……管理规定人怎么做,领导则让人领悟为什么这样做。
校长要创造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其核心是教育观、是学校的“魂”。校长通过这种文化的引领,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确定学校教育理念的定位,从而适应主流文化的取向,进行动态的调整。这种定位和调整将决定学校的品牌和特色,“竞争不怕对手强,就怕学校选错王”,校长正是学校的“王”,也正因此,我们倡导校长应是职业而不应是职务。因为职业是以市场为选择的,职务则是以“官”的形式表现的。校长文化的重塑,将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重构学校品牌和特色。
每一所学校的存在,都要体现时代的律动,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难保时代活力。如果社会已发展,还固守原来理念,就会停滞倒退,因此办学理念与时代同步,应是职业校长必谋之道。办学理念一般表现为——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每一方面的精雕细刻,才能使办学理念达到实践上的完美。
形象、品牌在教育市场竞争中是最可靠、持久的力量。在决胜教育市场竞争中还有几点也应引起关注: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在竞争中取胜的学校一定有“张数学”、“李化学”、“王语文”等特色大师。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1日第5版
- 上一篇:文化的引力、张力、推力有多大?
- 下一篇:青年教师如何登上发展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