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阅读者——记六(3)班世界读书日家长教育讲坛活动
4月22日,六(3)班家长教育讲坛(第五期)开讲。讲坛邀请到王天则同学的妈妈王燕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阅读主题课。课程以《聪明的阅读者》这本书为基础,系统讲述了“何为读”、“如何读”以及“读什么”三部分内容。
我们从咿呀学语就开始阅读,到底什么是阅读呢?王燕老师讲了阅读的生理机制、认知机制与学习机制。阅读时,大脑的视觉系统、语音系统和运动系统,将文本内容转化为表层记忆、命题记忆与情境记忆这三种不同程度的记忆,再将记忆形成知识,在日后需要的时候进行提取应用,达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终极目的,这就是阅读的过程与意义。
课堂上即兴调查了一下同学们的阅读量,每个月能阅读完1-2本书的同学大约有一半,能阅读完3-5本书的同学也有七八个,这部分同学就属于阅读量很可观的了,一年积累下来可以细读50本左右,同学们估算了一下一生可以细读大约5000本左右。可是当今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各类阅读文本迅速增长,我们既需要有专业深度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这样的阅读量够吗?那些藏书数万的中外著名学者是如何阅读的呢?王燕老师讲述了四种阅读方式:文本细读、抽样阅读、结构阅读和主题阅读。文本细读既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终点,适用于读经典读神作,吃透关键书籍的关键章节,把书读厚;抽样阅读适用于把厚书读薄,快速提炼重要知识点;结构阅读侧重于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把握作者的写作逻辑,真正读懂书,适用于有专业色彩的书;主题阅读适用于进入一个学科、领域或问题时,从阅读一本书到阅读一批书,把书读透,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学们针对自己带的课外书学习了如何细读、如何抽样阅读,如何判断作者的认知方式以及如何进行主题阅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读不写显然是违背阅读学习过程的,但该如何写呢?只在书上写划,做图文并茂的视觉笔记,又或是画思维导图吗?这些效果都不会太好,因为这些动作处于大脑的记忆舒适区,聪明的阅读者采用的是卡片笔记法。中外曾经都有不少作家都是卡片笔记法的践行者,如美国作家纳博科夫、中国作家钱钟书和鲁迅。卡片笔记不是摘抄,而是鼓励写出自己的感想、印象、联系、思考,一张卡就是一个积木块,可以灵活拼接成一篇篇文章,不断复用。在如今信息泛滥的世界中,卡片封存了我们的所思所想,像似登上了一搜诺亚方舟,任凭风雨,世界也安然在我们心中。
最后王燕老师又介绍了如何选书以及选书的渠道。世界上好书非常之多,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诗歌都等待我们的发现,愿大家常常与好书作伴,多多体验阅读心流,让阅读滋养我们的身心。
撰稿:王天则
摄影:田玉娟
供稿:田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