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求知 超越”2014级学生讲坛活动第一讲顺利举行
2019年10月14日上午,在A楼五层报告厅,“阅读 求知 超越”2014级学生讲坛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六年级2班的陈宜之同学做了主题为“细数垃圾那些事儿”的演讲,这也是学生讲坛活动的第一讲。我校吴校长和贾主任,2014级全体学生以及部分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坛活动,来自教育部贵州省领航名校长工程的13位校长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开幕式上,贾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贾主任讲到,我校的“阅读 求知 超越”活动已经举办了八期,已经是我们的传统活动。学校为同学们搭建广阔的平台,期望同学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并将自己的阅读所得与大家分享,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值得珍惜的机会。同时,贾主任也对如何进行讲座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贾主任说到,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分享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应该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有自己对事物的独到的思考和认识。而演讲作为实践性的活动,还要关注到眼神、姿态、语音、语调,要懂得和听众互动交流。最后,贾主任鼓励同学们,提升学生的公众演讲力一直是学校所重视的,希望同学们借助学生讲坛活动,共同提升,共同收获,并预祝2014级学生讲坛活动圆满成功!
贾主任讲话后,郭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儿童文学作家张国龙关于“儿童阅读应该读什么”的建议,学生演讲活动正式开始。
主讲人陈宜之巧妙地从“垃圾最后都去了哪儿”这个小问题切入,引导大家思考,然后从垃圾的历史、垃圾的处理、垃圾的分类以及垃圾的回收循环利用四个部分对垃圾进行了全面介绍,最后向在座的同学们发出了环保倡议。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垃圾的历史。陈宜之同学通过中世纪欧洲人不重视垃圾处理从而引发鼠疫等若干个小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垃圾处理绝非儿戏,它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垃圾的处理。陈宜之同学先给大家介绍了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两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北京的垃圾运去哪里”这个每天都在身边发生的小案例让同学们对这部分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第三部分,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垃圾如何分类。陈宜之同学从科学角度向大家介绍垃圾的分类依据,并通过大量图片和例子,让大家对身边的垃圾如何分类有了初步了解。
第四部分,也是演讲的重点内容——“塑料垃圾,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一个沉重而又复杂的课题,塑料制品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大家却很难想象我们随手丢掉的塑料袋、矿泉水瓶会对环境带来怎样的破坏。陈宜之同学从全球性的塑料危机入手,给大家介绍了几类主要的塑料制品污染,通过大量数字、故事、图片重点介绍了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以及造成的危害,并播放了《海王》和《动物出击》两部电影片段,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
演讲最后,陈宜之同学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垃圾一旦产生,所有的做法都是无奈之举。她倡议大家通过光盘行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带手绢等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减少垃圾的产生,携手保护环境。
整个演讲过程有笑声、有沉思、有互动、有收获、有启发,陈宜之同学用真挚的情感、富有震撼力的数字和图片、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赢得了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踊跃,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这次讲坛活动,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和享受,忘记了保护环境家园的责任。
演讲结束后,吴校长为陈宜之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坛活动,也对老师们为活动的努力和家长们的鼎力支持表示了感谢。现场观摩旁听的校长们也表示整个演讲图文并茂、数据详实、条理清晰,既展示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展现了同学们小小年纪胸怀世界的人文情怀。
主讲人陈宜之同学一直是个“环保小达人”,为了准备好这次讲坛活动,陈宜之同学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修改打磨每一句话、每一张图片,力争内容有料、有趣、有情感,既能向同学们科普关于垃圾的知识,也能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
本次讲坛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但活动所蕴含的科学探索精神、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却已悄悄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必将指引着大家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俯能修身求知,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仰能立德致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