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启慧·书香润心——三年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为了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我校第十八届阅读节,2025年4月22日上午,我校三年级语文组在A楼五层报告厅开展了“寓言启慧·书香润心”三年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三年级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我校董仕峰副校长、孙彬副校长和贾红斌主任也在百忙之中莅临了活动现场。国家高端智库张志勇教授山西太原团队及青岛城阳区小学校长团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作为开场剧目,三(6)班为大家带来的是全新原创寓言剧《周处自新》。这个寓言剧改编自《周处除三害》,其可供参考的原始资料极少。但编剧们勇于打破常规,将内容丰富化,原创了五千余字的四幕舞台剧本,并结合AI技术精心制作舞台背景、设计道具。同时,在主旨提炼上,除传统的“改过自新”外,更拓展出世界广阔、学以致用的深层内涵。在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历经五次集体彩排和多次小组彩排,充分发挥了全班每一位同学的优势,最终在正式展演中,三(6)班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舞台效果收获了满堂喝彩,展现了强大的集体凝聚力。
第二个剧目,是由三(5)班同学带来的经典寓言故事《郑人买履》。19名同学身着古装,生动还原寓言中所描写的情境。饰演郑人的同学迈着机械步伐,边量脚边念叨“左脚量,右脚量”,呆板形象令人捧腹;集市上,卖糖葫芦、麦芽糖、钵钵鸡的小贩的吆喝声让舞台充满市井气息;卖鞋小贩吆喝“穿上就能当学霸”的急性子与慢性子路人形成反差,趣味十足。当郑人找回量脚绳却错过集市,路人一句“用脚试穿不就得了”点明主题。最终,固执的郑人空手而归,全体演员齐呼“实践出真知”,传递了“做事不能死板,要亲身体验”的道理。
第三个节目是三(4)班带来的精心排练的舞台剧——《滥竽充数》。小演员们用童趣与创意为经典赋予新活力,收获满堂喝彩。该剧紧扣“拒绝弄虚作假,提倡真才实学”的主题,融合现代舞台元素,将传统故事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演出中,小演员们凭借生动夸张的肢体语言、诙谐灵动的台词,生动还原了南郭先生在乐队蒙混度日的滑稽场景。通过齐湣王改革演奏方式,南郭先生最终败露的情节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巧妙诠释了“真才实学才是立身之本”这一深刻内涵。精致的道具、投入的表演,让观众们在欢笑与思索中,见证经典寓言焕发时代光彩,现场掌声与欢呼声经久不息。
第四个节目是三(3)班带来的舞台剧——《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经典之作,出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一家出行的道路,年近九十的愚公决心把这两座山移走。他带领全家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移山开道,之后感动上天,移走了这两座大山。愚公精神代代流传,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演员们在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基础上,通过“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毕力平险”“帝感其诚”四幕的精彩表演,将面对困难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勇往无前的愚公精神刻画地惟妙惟肖,感染了在场的师生,受到了一致好评。最后,演员们齐诵“人心齐,山川移。愚公不愚,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将演出推向了高潮。
第五个节目是三(2)班同学带来的《一串寓言》。同学们用稚嫩却生动的表演,将三则经典寓言搬上舞台。《朝三暮四》中,“小猴子们”机灵搞怪,在“狙公”的哄骗下蹦跳争食,引得观众笑声连连;《画蛇添足》里,“楚人们”挥笔比试,却因贪胜多此一举,滑稽的场面令人捧腹;《守株待兔》则通过农人呆坐树下的憨态,配上夸张的肢体语言,让寓意深入人心。小演员们用童真童趣诠释古老智慧,台下掌声不断,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收获了成长的启迪。
最后一个节目是三(1)班同学带来的舞台剧——《司马光砸缸》。演员们以童真童趣再现千古智慧。舞台上,“小司马光”临危不乱,在同伴落水的危急时刻,举起道具石块奋力一砸,水花四溅间尽显机智勇敢。小演员们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将紧张救援的场景演绎得扣人心弦。“缸破人出”的瞬间,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场充满童趣的表演不仅让经典故事焕发新生,更让安全游戏深植童心。
演出结束后,董仕峰副校长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盼。
“创意舞台话经典,童趣诠释喻真知”。此次活动以沉浸式阅读为纽带,通过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的创新演绎,让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会寓言的深刻哲理,用稚嫩却真挚的表演诠释中华传统美德,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团队协作中深化了对中华智慧的理解。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不仅为校园增添了书香雅韵,更在学生心中播撒下明辨是非、修身立德的种子,真正实现了“以剧启智,以文化人”。相信今天的中国古代寓言之旅,必将继续照亮孩子们的阅读之路与成长征途。
撰稿:张晓艳老师、朱凌燕老师、蒋帅老师
李佳静同学、栾雨桐同学、史云楷同学、崔以铎同学
摄影:祖沛豪家长、蒋至成家长、耿舒聪家长、秦晋家长、耿舒铭家长、李佳静家长、蒋渼禾家长、李佳宁家长、张艺霖家长、尹文心家长
摄影:刘羽涵家长
改稿、供稿:朱凌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