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感受农耕文化 留住秋收记忆——记二(3)班京西稻保护区农耕研学活动

来源: 作者:二(3)班 方晏如妈妈 发布时间: 2025年 10月 30日 浏览: 打印

金秋时节,京西稻浪涌动,稻香四溢。10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二(3)班的同学们和家长们一起走进了北京京西稻种植保护区,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农耕研学之旅。

研学活动的第一站,是京西稻种植保护区内的水稻文化博物馆。在通往博物馆的路上,讲解员结合宣传展板上的二十三耕图为大家介绍了京西稻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生产过程,同学们边走边听,对水稻的种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走进展馆,同学们就被门口陈列的耧车、犁耙、木砻等传统农耕工具吸引住了。同学们围拢在木砻前,按照讲解员的示范,将稻谷放入砻中,然后推着木柄转动砻具,亲身体验了古法砻米的过程。

在水稻文化博物馆,同学们还参观了京西稻生产加工车间,了解了稻米现代加工流水线的设备和工作原理,并观看了京西稻现代化种植的科教影片。在传统农具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碰撞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和精妙技术,也意识到了科技兴农的重要价值。

走出博物馆,金黄的稻田映入眼帘。微风拂过,稻穗随风摇曳,仿佛是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戴上手套拿起小镰刀,走进了研学体验田。学习了割稻及捆扎的动作要领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在家长的陪伴下认真地握好镰刀,然后弯腰、握秆、挥镰,干得十分起劲儿。稻田里,孩子们的身影穿梭其间,有的把割下的稻穗捆成小束,还有的在捡拾掉落的稻粒。虽然忙得满头汗水,但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割完水稻,同学们又来到打谷场,分组体验传统的稻谷脱粒过程。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孩子们轮流踩住脚踏式脱粒机的踏板,随着机器内部齿轮的转动,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把稻穗放入进料口,稻谷颗粒就脱离了稻秆落在机器下方的收集箱里。“真不容易!才转了几分钟,我的手脚就酸了。”大家擦了擦额头的汗,不禁感慨道:“真是‘粒粒皆辛苦’呀!”于是,把脱完粒的稻秆拿出来后,同学们还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确保完全脱粒,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扎稻草人是孩子们期待已久的活动环节。同学们分成小组,分工合作,有的将稻草人的骨架插入田埂,有的把一束稻草扎成稻草人的脑袋,有的将一束束稻草绑在骨架上做成稻草人的肢体,有的在给稻草人设计服饰……经过一阵忙碌,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稻草人站在了稻田边,有的戴着草帽,有的穿着T恤,有的举着 “守护稻田” 的小牌子……孩子们的作品成为了秋日稻田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夕阳西下,研学活动接近尾声,每位同学都亲手制作了水稻进化瓶作为纪念。孩子们捧着自己亲手收割的稻谷,望着田间的稻草人,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这次农耕研学实践,让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田间,不仅了解了京西稻的历史文化,体验了农耕劳动的辛苦,更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意义。

供稿:二(3)班

撰稿:方晏如妈妈

摄影:二(3)班家委会

初审:周欣

复审:李杜芳

终审:李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