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家校社协同育人 预防校园欺凌,引导同伴交往”专题讲座

来源: 作者:李杜芳、陆思晨 发布时间: 2024年 11月 21日 浏览: 打印

为了预防校园欺凌,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我校特邀北京市紫禁杯教育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委会副理事长耿申老师,开展主题为“家校社协同育人,预防校园欺凌,引导同伴交往”的讲座,讲座面向家长、实习教师和保食洁人员。

作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老师自2015年起参与教育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研究”项目,和团队老师一起,对国内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

(图为耿老师在进行讲座)

讲座中,耿申老师首先强调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矛盾的不可避免性,并指出正确面对和处理冲突的重要性。他通过实证研究的几十所学校与几百个案例,传递了一个核心观点: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并在交往中学习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

耿老师针对欺凌做了非常全面的解释。他指出,要正确认识欺凌,不能将孩子间冲突行为直接界定为欺凌,这是一种误判。为了方便理解,耿老师将嬉闹到欺凌的过程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便是从“种子”到“初发”再到“萌芽”,并介绍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针对每个阶段都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在种子阶段,家长与教师需要引导孩子要尊重对方的感受,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同学的不快之上。

(图为与会者在认真倾听)

在众多建议中,耿老师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解决策略:家校之间的积极沟通和信息的一致性。他强调,只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耿老师不仅帮助家长和教职工深入理解欺凌的复杂性,还特别强调了准确识别欺凌行为的关键性。他的讲解让所有参与者都感到受益匪浅。

(图为认真倾听的保食洁人员)

(图为认真倾听的家长)

家长在本次讲座收获颇丰,在交流环节,不少家长谈到了自己在讲座中的收获和尚未解决的困惑。

一位家长谈到:“耿申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学到了很多,那么欺凌者的家庭会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注意什么呢?”耿申老师针对这个困惑做出了回应:“从大量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有些孩子的家长便是对孩子不管不顾,仍由他生长,也会错过其很多重要的节点”对此耿申老师还举了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解释。对此李主任总结到,放任式的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造成家长的缺位,从而导致孩子的发展呈现负面趋势,因此家长与学校都应该肩负起对孩子的教管工作。

(图为家长与耿申老师交流)

另一位家长的视角则关注到自身,她表述:“耿申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作为家长要注意判别孩子所反馈的内容,不能对欺凌进行误判,那么该如何和孩子引导和处理孩子所讲述‘被欺负’的情况呢?”

耿申老师对此做出回应:“我们的孩子仍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一定要仔细辨别他话语,孩子对于事情的夸大和放小都是有可能的,对此可以和学校教师交流进一步了解原委,孩子在成长中在一定程度上要经历风雨,才能更好地成长。”

李主任也对此进行总结,让孩子经风雨不等于不管,有指导地让孩子多去与同伴交往互动更有效,帮助孩子不等于替他上场。

(图为家长提问)

通过本次讲座,家长和教职工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提高,加强家校社合作,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中快乐成长。

(图为李主任进行总结)

撰稿:李杜芳、陆思晨

图片:陆思晨、李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