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同心筑梦共研修,杏坛美育谱新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艺术学科开展期末教师培训

来源: 作者:李宁宁 陶承英 胡斌斌 发布时间: 2024年 07月 12日 浏览: 打印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4年7月2日,我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璐副教授到校开展《美育视域下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本部及分校的全体艺术教师,以及部分非艺术学科的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不仅深化了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掌握了更多的艺术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巧,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璐副院长开展主题讲座

构建美育理论体系,深化美育课程路向

在当前美育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教师亟需理解并把握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应有之义。本次讲座中,张老师以国家美育政策为引领,梳理了美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内涵,并借此强调广大教师需要持续学习和深化美育理论,将其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实际行动深化美育实践。她指出,美育的意义远不只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关乎心灵的深度滋养与文化的传承。这一使命也并非艺术教师所独有,同时也是全学科教师共同的责任,全体教师需携手营造浓厚的美育氛围。因此,她还积极倡导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鼓励参培教师将美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各学科日常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其审美体验,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全面发展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绘就审美教育底色,探析音乐课堂路径

随着社会对“全人”教育的日益重视,传统音乐教育与美育的融合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张璐老师在讲座中提出,音乐不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通往美育的重要桥梁。她鼓励教师通过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音乐的深层结构,并将之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来审视。教师应从文化的视角来解析音乐,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洞察到文化的纹理,进而感受到音乐与现实世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加深了教师对美育与音乐教育的理解,也为如何将音乐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指明了方向,让学生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深刻体会音乐与文化的连接。

立足艺术新课标,打造美育新课堂

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来,全国各地的学校积极探索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打造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美育新课堂。张璐老师在本次专题讲座中,重点围绕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及艺术教材建设展开讨论,聚焦于“如何在艺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议题。她强调,艺术教育需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与课程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的高度融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度浸润在艺术氛围中,全面体验艺术,分享感受,并在交流中解释、传达与传播艺术的价值。张老师的讲座让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深化了对新课标的理解,也为老师们未来的艺术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

张璐与全体参培教师合影

随着张璐老师精彩纷呈的讲座圆满落幕,我校审美教育在新的征程上扬帆起航。此次培训不仅拓宽了我校参培教师的教育视野,让他们学习了前瞻性的美育理论,也唤醒了老师们教学研究的内驱力,激励他们将所学理论应用于未来的教学中,以音乐为舟,以文化为帆,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美育课程。

作为第一批“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一直十分重视美育工作,除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外,还开设了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书法社团、美术社团、拉丁舞社团等学生美育社团和课后兴趣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学科文化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展望未来,我校将继续秉持“向美而行、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化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美育育人模式。

撰稿:李宁宁 陶承英 胡斌斌

摄影:陶承英 姚春玲

供稿:陶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