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2024年科信学科“活力课堂”研讨会圆满落幕

来源: 作者:姚春玲 发布时间: 2024年 12月 10日 浏览: 打印

2024年12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科信组成功地举办了2024年度主题为“借助信息手段 创建活力课堂”的研讨会活动。研讨会分成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2月6日上午第一、二节课,张闯老师和吴莉荣老师分别展示了《多彩的数字世界》和《声音的产生》两节研究课。吴老师的《声音的产生》一课,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软件等信息手段,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现象直观化。课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婧婧专家给予这两节课高度评价。专家认为:两位老师将生活中的例子与学习的内容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在认知学上被称为外部表征的事物去帮助学生学习,经历建模的过程,在信息加工上达到了最高的效率。

第二阶段,12月9日上午第一、二节课,利用科信组教研活动时间,全组老师针对张老师和吴老师的两节研究课畅谈体会,分享收获和启发。

张老师在《多彩的数字世界》一课中,研究了如何借助生活化场景使学生理解编码背后的世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的课中利用微型显微镜来观察屏幕上的像素的活动,不仅牢牢地吸引住了全班同学,就连所有的听课老师都是第一回看见,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张老师还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出发,给学生讲述了“像素的故事”和“旅行者号的故事”,从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引导同学们在对待平时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要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宽容。

吴老师在这一课中加入了“德和楼”这个传统文化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聚焦到戏楼里那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让学生根据发声物体的部位对发声的物体进行分类,接着展开对不同类的乐器发声的原因进行实验探索,探索过程中采取了“转化法”、“声音的可视化”、“开火车”等多种教学策略,能够在逐渐深入的探究过程中让同学们理解“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科学概念,同时也能让感受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结合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张老师课上渗透德育教育时的全体的“寂静无声”和吴老师课上学生活动时的“群情激奋”同样都是激发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本次科学和信息两个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精彩纷呈,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相信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科学和信息的课堂将更加充满活力,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撰稿:姚春玲

照片提供:余金昕 姚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