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大众需要娱乐 教师评价能否娱乐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11月 02日 浏览: 打印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珺

□特邀嘉宾:

  高万祥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学校校长

  李伟平 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

  郑云宏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副校长

  陈耀方 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校长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新闻背景

  作为学生,你最热爱的老师是谁?身为家长,哪位老师对你的孩子教育有方?同为教师,谁是你最钦佩的同行?时下,一项由成都某媒体主办的评选“2005年度超级教师”的活动正在成都火热举行。

  本次活动借鉴了时下火爆全国的“超级女声“的海选模式,不论年龄性别,不论教小学中学,教学有方者都可参加。评委也不再是清一色的专家学者,而是学生和家长。

  大众参与,民意评选,使得这一活动一经推出即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纷纷通过热线电话、传真、电子邮件、BBS等方式推荐他们心目中的“超级教师”:“黄老师是一位非常超级的老师,她40岁的年纪,30岁的打扮,20岁的心理。在她的班上读书,既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又能享受心理辅导,健康成人。”“孟老师是我最爱的老师,我好希望他拿第一名!我要找所有同学来投票!”教师的个性、魅力、教育特色,从家长、学生的口中道来甚是生动感人,活动的海选形式又一次挑起了大众在“超级女声”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喜欢她就留下她”的热情。

  对这种另类的教师评价方式社会评论褒贬不一。



  2005年的夏天因为娱乐节目“超级女声”的出现而显得格外炙热,这一季,人们对娱乐的力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不屑一顾、将信将疑到不得不承认:人民需要娱乐。秋天,复制“超女”模式横空出世的“超级教师”评选在成都和杭州相继亮相。教育这么严肃的事跟娱乐牵扯上关系,问题就显得有些严重:教育能不能娱乐?这个问题关乎教师形象的确立——今天怎样当教师?关乎教师文化的构建——价值多元的信息化时代,教师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本期“新闻茶座”我们邀请几位校长、专家,以“超级教师”评选为话题,从不同角度阐发各自的观点,以期通过观点的碰撞,对以上问题进行拷问。

  娱乐化移植:媚俗还是创新?

  主持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教育是神圣的,传统的教师形象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现在这个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教师形象是否需要改头换面?如果说原来的教师形象加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那么你们认为现在这种以展示教师魅力和个性为目的的“超级教师”评选算不算一种革命?或者只是哗众取宠的噱头?

  高万祥:这样搞是可以的,我赞成。一般来说教师评价是教育内部的事,但社会评价也很重要。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打了折扣。“超级教师”评选这种吸引大众参与的活动,是教师重塑形象的一个好形式。当然,要注意把握度,不能过头,如果流于庸俗,反而会损毁教师形象。

  肖川:“超级教师”评选既不是革命,也不是简单的哗众取宠。我觉得不妨以开放的心态把它看作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本身是有价值的:一方面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吸引社会更多的关注,激发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社会公众、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是什么样子;同时还可以作为休闲娱乐,为什么非要给任何事物都赋予沉重的意义呢?我们的教育太沉闷,教师生活也太单调,我们过去太习惯于以道学家的眼光看问题了。其实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超级教师”评选只是教师评价多元化的一种。我们也不应狭义地理解教育,这种活动能激起生活的波澜、唤醒人们沉睡的激情,它本身就有教育的价值。

  李伟平:教师的形象需要改变,要和善,要亲近学生,要蹲下来看孩子,和学生打成一片。但不需要用类似“超级教师”评选这样的方式哗众取宠。

  郑云宏:我个人不喜欢,而且觉得不合适。首先,这种方式评出来的教师跟孩子实际需要的教师差距太大;第二,牵扯教师精力;第三,对教师自身以及社会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会产生误导。教师职业是用细节堆砌起来的,他所积累的品质、形成的能力不是外在的,因而不是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的。据我的了解和理解,老师和学生们更认同也更尊重那种摸爬滚打在教学一线,用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磨砺出来的特级教师,我想原因在于他们是从内向外地丰富自己,而“超级教师”这种评选更多的是让教师从外向内地打扮自己。教师这个职业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形成自己的精英。

  陈耀方:从本质上说,将“超级女声”这样的娱乐形式移植于教师评价,忽略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对教师评价的草率之举,说其“浮躁”、“噱头”实不为过。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劳动的特点表现在复杂性、创造性和长期性等方面。对教师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形式的确定,必须依据教师劳动的特点,才能准确揭示教师劳动的真实面貌,才能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

  从形式上说,“超级女声”的评选通过海选、PK(对决)、总决选等程序选出“超女”,众人投票的依据就是她们那些直接作用于观众耳目的外显本领,谁优谁劣,一目了然。教师的评选则远非这么直接,这么简单。如果不顾行业的区别,无视教师与“超级女声”劳动特点的差异,将娱乐化的评选移植于教师评价,那只能是东施效颦。

  教师魅力:靠演技还是凭实力?

  主持人:表面上看,“超级教师”评选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真我”的机会,把更具风采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彰显区别于传统教师形象的“现代教师”形象可能是主办者的初衷。那么依各位看,这种娱乐化方式能否担当此任?现代教师形象的内涵又是什么?

  肖川:现代教师应该能够平等地与人交往,乐于分享,有主见,善于学习,有书卷气,对新事物比较敏感,有开放的心态和探索精神。这些品质都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就应该热情似火,对时尚也好,对学科发展也好,都应该比较敏感。当一位教师觉得“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时,他会比较自如地创造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他与学生的“代沟”会越来越小,亲和力也就更强。

  高万祥:现代教师应该充满热情和责任感,有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和谐发展。我们过去对教师的期待是“春蚕”、“蜡烛”,对他们的要求“神圣化”了。现代教师则强调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发展自己,这实质上是一种回归。

  郑云宏:教师的确需要重新塑造一种形象,他们也确实需要用提高自己生活品质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色彩。但是不宜把教师当成一个被救济的群体,紧随人其后去做什么事情,反而显得你这个行业没有独立思考。就好像医生不会去做表演一样,教师也不需要。彰显现代教师的现代感完全可以用更能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更文化的方式。

  李伟平:无论是现代教师还是传统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对学生的爱;其次是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些内涵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和学生相处才能展示出来,是具体的,真实的。而“超教评选”中的教师形象更多是“演”出来的,是缺乏实质内涵的。

  陈耀方:教师的劳动不在舞台,也不仅仅在教室和校园,而在师生间的往来之中。这样的往来具有复杂性——这是由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和教育过程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具有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真正的效益;还具有创造性——教育有法,但教无定法,必须因材施教。教育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永远是一项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因为教师具备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的双重功能。

  主持人:“超级教师”评选的目的是要打造明星教师,明星教师对于教师的职业角色是强化还是疏离?才艺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魅力指数?换句话说,是什么决定了教师受欢迎的程度?

  高万祥:打造明星教师的确是必要的,为什么可以有球星、歌星,教育界就不能有明星呢?这是缺少明星教师的时代,老师们缺少偶像,这是教育的悲哀。

  李伟平:明星教师的评选标准主要是教师个人才艺特长,脱离了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工作的场所——学校,这样的评选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合理的,是对教师职业角色的一种疏离。我们的教育需要特级教师、名教师的引领,需要他们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而不需要“炒作”出来的明星教师。

  不可否认,教师的个人才艺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的话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能够吸引学生。但是教师和歌手的职业特点不同,愉悦观众是歌手的目的,因此,才艺是决定歌手魅力的主要指数。教师则不然,教育学生是教师的目的,教师的才艺再棒,教育不好学生也是空有一身功夫。我认为“高尚的师德,高明的育人技艺,高超的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师的受欢迎程度。

  高万祥:才艺是需要的,但教师毕竟不是靠表演就能够胜任的职业,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责任心,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肖川:一个人的才艺一定是以他学识的修养、人性的修养为基础的,才艺本身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人是个整体,是教师整个人的精神修养决定了教师受欢迎的程度。

  主持人:“超级教师”评选更多强调的是个性,你们认为“个性”对教师职业是急需张扬的吗?从目前来看,教师群体真正缺失的是什么?

  高万祥:是的,我们的教师真正缺少的是个性。我们现在多的是“小”教师、教书匠,多的是“经师”,少的是“人师”。

  肖川:什么是个性呢?通俗地说就是外在表现与众不同,具有独特性。与众不同的根据又是什么呢?是他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也就是自主性、独立性。越具有主体性的人就越具有创造性,从而越能够呈现出他的独特性。这就是个性之所以有魅力的原因。个性对教师这个职业尤其重要,因为有个性的人不随大溜,不人云亦云,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个呼唤个性的时代,我们要培养的也应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本身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以独特的个性给学生以精神的滋养,说到底,人由人来建树,只有个性才能培养个性。

  至于说教师工作本身更需要集体性、团队性,这是不错的,但我相信,一个人越具有健康的个性,由这样的个人组成的团队也就越有凝聚力。孔子说“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教师群体真正缺失的是文化底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的个性不丰富,所以我们必须张扬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教学倦怠感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克服倦怠感?我觉得应该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职业的丰富性,感受到这一职业的内在尊严和良好的社会声望等等。“超级教师”评选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李伟平:教育工作是一项群体工作,强调的是“合力作用”。过分强调教师的“个性”,教师过分强调“自我”,可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害无益。从目前来看,教师群体真正缺失的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爱,是没有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没有能够真切地享受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幸福。“超级教师”评选让教师体会到的恐怕只是外在的、表面的荣耀。

  评价教师:谁说了算?

  主持人:一些教育管理部门的官员认为:“超级教师评选是一条以多元化的方式评价教师的新路子,可以让教育工作者听到来自家长、学生的声音。”“可以由此看出什么样的教师是学生、家长喜欢和满意的教师。”您觉得有道理吗?

  李伟平:道理是有的,但是仅仅凭教师的才艺表演来投票是不全面的,因为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教育结果又带有“滞后性”,“超级教师”的评选体现的是即时性。

  高万祥:发动学生、家长评价教师有利于弥补单纯的领导评价、分数评价,我们不是常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家长的口碑”吗。教育的本质是服务,所以说服务对象的评价很重要。

  陈耀方: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实行多元化评价,是科学合理的。但由学生和家长起决定作用,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则因为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喜好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二则因为新课程的实施,刷新了教育理念,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评价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新的策略有待教师去消化,并创造性地实施。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有家长的教育观念。当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没有与新课程理念合拍的时候,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只能作参考,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郑云宏:是这样的。把教师群体放到社会上让大家评判这个思路没错,但这种方式不妥,太娱乐了会使大家对教育界是不是自重产生质疑。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表态说明他们认为评选出的教师能够代表教师的努力方向,如此一来,对那些没有什么才艺特长、只是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不是一种间接的否定呢?这会使相当一批教师失去做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的耐心,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也许会是误导。另外,我同意陈耀方校长的观点,客观地说,家长自身的角度以及社会的舆论引导使得他们的评价不是十分理智的,多元评价应该请关心教育、懂教育的人来参与,不能什么人都说,这样至少对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公平的。

  主持人:“超级教师”评选使人联想到前些时候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入选某地教育部门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歌曲一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似乎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当时就有许多人质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兴趣的一味迎合。你们觉得,作为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对象?在构建教师文化、学校文化方面又应该充任何种角色,起哪些作用?

  肖川:周杰伦这首歌我特地到网上查了一下,歌词优美流畅、积极向上,表现了一种健康的情调,我觉得是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至于算不算爱国主义歌曲不好说。推荐给青少年的不一定非冠以“爱国主义”,只要是积极向上的,能抒发他们内心感受的就够了。如果给青少年的仅仅是爱国主义的,这个帽子就“窄化”了他们的精神视野。这就需要追问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干什么?我认为教育首先应培养积极的生活者,当一个人是积极的生活者时,他爱国的情怀才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连生活都不热爱,还谈什么爱国呢?

  教育者试图去理解教育对象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不能说是迎合。因为只有先取得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他才有可能接受你的价值引导。

  郑云宏: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当一个人过于无力时就什么力都想借。我揣测他们是非常想让社会接受我们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但又找不到更好的渠道,所以一旦有他认为能够推广的渠道就马上介入,这种积极表现出来的首先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这值得肯定,但同时反映出的是缺乏独立思考。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自己准确定位,如果真想打造明星教师,应该策划有教师职业特点的活动方式。

  教师文化:谁取代谁?

  主持人:有专家对目前存在于教育中的“消闲化”取代“专业化”倾向做出批评,认为以消闲文化消解教师文化不是文化进步而是文化倒退,各位怎么看?

  李伟平:类似“超级教师”评选这样的活动就可以看作是消闲文化的产物,它带给教育的负面影响,诸如急功近利、物质化和功利化倾向,都是对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教师文化的一种亵渎。

  肖川: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应该走极端,“消闲”也很重要啊,同样具有人性陶冶的价值。教师的业余生活需要消闲,我还是强调,教师首先是个生活者,其次才是教师。如果消闲能唤起他生活的激情,使他情感更饱满,更愉悦,这不是更有利于他去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吗?教师的精神滋养本该来自于多方面。

  主持人:我国深厚的儒学师道传统,曾使教师形象神圣化,现在这个呼唤个性、彰显个性的时代又要求教师走下神坛,回归为具有丰富人性的生活者,但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又使人们对教师有高于其他一般职业的道德期待。那么我们的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文化?

  肖川: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的形象,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的文化素养。我觉得教师理应是书生,他应该亲近书籍,崇尚学问,服膺真理。教师主要靠精神的力量、心灵的力量去感染人、鼓舞人、陶冶人。社会过去对教师过高的道德要求其实是一种精神禁锢,不利于他展现人性的多姿多彩,缺少张扬教师个人魅力的舞台,使教师形成了一种“父辈化”人格,这种“父辈化”人格使教师失去了亲和力,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该还教师一个能够感受到生活幸福、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角色。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到生活美好时,他才能更富有爱心,为社会做出有价值的努力。

  陈耀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教师的思想风范、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文化底蕴、学术修养、实践能力、教育艺术等个体特征都会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成为课程内容活力非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及其效益,即教师是否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也都取决于教师这些个体特征孕育出的职业素养。

  李伟平:教师应该过有质量、有品位的精神生活,因为学校是精神感召的场所,教师从事的是精神领域的工作,只有当他的精神生活和职业联系在一起时,他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如果他的职业生活不幸福,享受不到其职业内在的尊严,那他的一生谈何幸福?“超级教师”评选带给教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多半是外在的,并不能使教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严和幸福。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有奉献精神,必须静得下心来,浮躁、庸俗、急功近利应该与教师文化绝缘。

  主持人:有人批评类似于“超级教师”评选这种过于娱乐的东西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浮躁,教育的浮躁。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高万祥:老实说,利用这种娱乐的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总的来看,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对教育的关注还不够。

  肖川: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我们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我相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的任何努力都是有价值的。一个社会总有一些底线伦理,各种各样的努力,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不突破底线,就应该是允许的,我赞同各唱各的调,一个世界本应该有多种声音。但我们又要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对“超级教师”评选这样的新事物我们不必过早做出否定性评价,可以拭目以待,怀着善意开放的心,抱以乐观的期待。

  《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