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帮助儿童成为熟练的阅读者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1年 03月 30日 浏览: 打印

2009年年底,上海部分15岁在校学生首次参加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并取得了阅读素养全球第一的佳绩。这一结果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学术界继而就儿童阅读素养领域的诸多问题,如儿童阅读素养的界定、儿童阅读素养的测评方式、测评结果中的性别差异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3月17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出“关注PISA”特刊,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于我国儿童阅读素养的全面持续提升上。

对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儿童来说,阅读在其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良好的阅读不但可以帮助儿童获取知识,还能促进儿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与提高。因此,面对儿童阅读素养发展这一复杂的科学问题,脑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语言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多层面研究,而脑与认知科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脑与认知科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关注学习的物质基础——“脑”的研究,重视脑、认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近半个世纪以来,它推动了语言学习、数学学习、科学学习和社会认知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尤其在儿童阅读发展领域取得了重大科学进展,涌现出众多研究新成果,使得借助于脑电、含氧血红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从脑与认知科学的视角揭示儿童阅读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地解决当今儿童阅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成为可能。作为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了解儿童阅读发展规律,是制定儿童阅读教育方案、促进儿童阅读素养提升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儿童提高阅读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儿童学会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阅读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读物。

脑与认知科学的新近研究发现,与天然融于人类基因的说话能力不同,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刚出生的婴儿大脑高度不成熟,无法精确感知世界,也就无阅读可言。儿童学会感知视觉刺激,尤其是学会区分一般视觉刺激与书面文字刺激后,仍需要大量的输入以及多年的计算式学习来构建脑区,以将所看到的字符译解成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这个过程对于一个阅读技能已经自动化,且发展出良好阅读能力的成年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但对于儿童来说,学会阅读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类进化了数千年时间才发展出今天的阅读能力。对于儿童而言,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训练才能够流畅阅读。儿童在学会阅读的漫长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会受不同脑机制的调节。以早期阅读为例,在阅读学习的初期,有一定口语能力的儿童在阅读字母的时候,就如同在阅读图片一样,这是因为大脑还没被专门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多,书面语言引起的神经活动会逐渐增加,其对应的脑区逐渐与一般视觉物体加工系统对应的脑区以及早期口语语言系统对应的脑区分开,进而选择性地合成阅读的脑网络。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揭示的有关儿童阅读发展的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读物,在特定的阶段安排合理恰当的教学内容,分级进行阅读教学以帮助儿童获得最有效的发展阅读能力。

 儿童要成为熟练的阅读者,需要掌握一些关键认知技能

 脑具有可塑性,后天的教育经验可以使儿童阅读的复杂认知过程顺利进行。掌握了阅读的技能,儿童就会成为一个熟练的阅读者。

阅读是指从页面抽取视觉资料和理解篇章意义的过程,阅读过程需要包括视觉、注意、记忆、正字法规则识别、听觉、语音、语义、提取以及理解等加工过程的参与,这一系列加工都必须在数毫秒之内完成整合以实现对单个单词的阅读,且每一个加工过程都必须准确而迅速地进行。阅读所涉及的注意、知觉、言语、记忆等所有过程都依赖于发展中的各个脑区的复杂重组。通过脑成像技术,可以发现儿童在阅读时,相关的多个脑区被激活,这些脑区构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在协同运转。虽然阅读能力无法单靠基因遗传获得,但脑具有可塑性,后天的教育经验能够保证儿童阅读的复杂认知过程顺利进行。儿童要成为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需要掌握这些复杂的技能,如果儿童能掌握其中的关键认知技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英语阅读为例,如果儿童获得良好的英语语音加工能力,即对声音片段有较强的感知能力,能很好地促进其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儿童的语音加工能力对阅读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语音加工的时间越短,其阅读理解水平越高。比如,儿童具备了把英语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形与发音进行准确对应的能力(即“形音对应规则”),将能够独立、准确地拼读出更多的英语新词,做到“见词能读,见词能拼,举一反三”,大大提高阅读的流畅性和效率。所以,在儿童英语阅读教学中,要鼓励语音教学领先,以语音促阅读。

 恰当的阅读资源和活动会显著提高脑对阅读信息的加工效率

 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为儿童科学地选择阅读资源、组织阅读活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的阅读材料,以及全班共读和亲子阅读等阅读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儿童阅读。

越来越多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发现,特定的教育经验及其结果与脑内阅读通路的形成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这也就暗示着后天的教育经验在儿童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后天的教育教学中,科学地选择阅读资源与组织阅读活动十分重要。

脑与认知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阅读材料的特征,如语言的节奏、韵律、文字表征方式等会影响脑对信息的加工速度。相对于散文和无意义音节来说,儿童对诗歌的遗忘速度是最慢的,可见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能很好地阻止记忆过快衰减。因此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节奏与韵律等元素的融合,同时提倡儿童开展朗读、诵读等阅读活动,让儿童在重复吟诵中快乐习得阅读。除了语言本身的节奏和韵律,阅读材料的不同表征方式也影响儿童解码的速度,如对特定的语言内容采用变色、加黑、斜体等形式,或者大量、重复输入某个特定语言特征的内容,都会引起儿童的注意与联想,唤起儿童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促进儿童的阅读学习。也就是说,如果阅读材料的表征方式符合儿童的脑与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就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阅读。

此外,不同阅读活动方式(如个人、同伴、小组、全班共读和亲子阅读等)对儿童阅读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家庭环境中,良好的亲子共读活动对儿童阅读会有促进作用。相比被动地看视频,儿童与母亲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时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更高。而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对于第二语言的词语学习来说,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式。与基于文本的教学方式相比,情境教学方式下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对应的脑激活模式与母语词汇加工的脑激活模式极为相似,因而,情境式教学方式及情境式教学活动的安排更有利于儿童的阅读学习。因此,遵循儿童阅读发展规律,为儿童选择恰当的阅读资源,在家庭和学校中科学开展阅读活动,会大大提高脑对阅读信息的加工效率,进而提高阅读的整体效益。

 对于阅读困难儿童要及时进行科学诊断与干预

 阅读困难儿童是能够学会阅读的。基于脑与认知科学针对性设置的阅读干预活动,可以让儿童的脑拥有正常的阅读能力,这种干预活动要及早进行。

据估计,我国约有1700多万儿童和青少年正经受阅读困难的困扰。阅读困难儿童相比正常儿童而言,字词识别不准确、不流畅,拼写能力差,但是他们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损伤,而且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都和正常儿童相同。面对儿童阅读困难问题,许多教师和家长没有充分认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甚至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儿童深陷“阅读困难”,且对其他方面的学习也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何诊断、鉴别与干预阅读困难儿童成为教育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导致阅读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儿童神经层面的潜在缺陷,基于脑功能和结构的特征对阅读困难进行诊断与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其可靠性与有效性。

正常儿童与阅读困难儿童在阅读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脑激活模式,为阅读困难儿童的甄别提供了脑科学依据。而基于脑与认知科学针对性设置的阅读干预活动,可以给阅读困难儿童带来脑的可塑性发展,让儿童的脑拥有正常的阅读能力。有研究表明,经过至少一年的干预,脑的功能会发生变化,阅读困难儿童可以正常学习。但是由于干预治疗的效果会随着年龄和阅读经验的不同而变化,因而还需要借助脑成像技术进一步进行研究,以便更透彻地了解阅读困难的发展轨迹,切实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儿童阅读困难的干预问题,家长和教师对阅读困难的正确认识也非常重要,首先应认识到阅读困难儿童能够学会阅读,然后才能开展科学的诊断和干预活动。相关研究表明,尽管有些阅读困难儿童可能存在左半球神经生物性损伤,但是可以在儿童大脑右半球建立代偿通路,让他们能够准确而缓慢地阅读。如果儿童在早期阶段习得基本的阅读技能,到小学中年级他们就能比较流利地阅读,因此我们对阅读困难儿童的干预要及早进行。

阅读是儿童获取知识,习得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儿童创造其个体生命经验和促进其终身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对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脑与认知科学在儿童阅读方面的研究也必将蓬勃发展,而相关研究新成果的涌现,将会为儿童阅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儿童阅读的教育教学中,广大的教育者和家长若能够理解“阅读脑”变化的最初状态、发展轨迹及其最终状态,清晰把握儿童阅读发展的科学规律,进而将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运用到儿童阅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会切实有效地促进儿童阅读素养的持续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