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会诊新课改】(12)校本教研的缺失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10月 10日 浏览: 打印

  在教师培训中,常常听到有教师讲:“你费力给我们讲那么多理论和观点干吗?我关心的是究竟该怎么做,你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了。”应该说,在教师中持这种观点的不是少数。一位校长曾经介绍经验:“我们就是派骨干教师外出观摩,然后让他们移花接木,给教师上引路课,这种方法简便、快捷、省事。”在他们看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上课,知道怎么上课就行了,管那么多理念干什么。

  记者在课改实验区采访了解到,经过多年的探索,各地基本做到了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目的开展教学研究。这种新型的研究机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深深地植根于教学的第一线。同样地,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深入学校便会发现,有的校本教研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生搬硬套概念、口号多,探讨问题的少;听得多,交流得少;灌输得多,研究得少。“有的学校教研时重复的东西太多,各说各的,缺乏真正的交流,构不成群体合作学习。”一些研究人员如此概括这一突出问题。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有些地方的校本教研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搞一下,校本教研成为学校的一个窗口,参观者走了活动就停止了。还有一些地方,校本研究“管”的色彩太浓,教研的主体由教师转向了管理者,基本上还是教研员帮助教师备课、上课、评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由教研员控制着。这样,教师还没有弄清楚自己教学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便急于模仿。你让我改我就改,忙于“依葫芦画瓢”,至于那葫芦是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画,就不管了。

  “这种做法与校本教研的初衷相距甚远。”多年从事校本研究的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应该强求一致。应当看到,教育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但这一资源的价值尚未被开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经验,这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最方便、最独特、最新鲜的资源。

  “所以,教师还是先从理论研修开始吧。”这是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的忠告。校本教研重在研修,顾泠沅认为,这种研究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局限于一般教材、教法的研究,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怎样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种改变不是搞一次大的教研活动就能奏效的,所以研究也不能停留在听课、评课方面,而是对某个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持久研究。还应当强调实践环节,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入手。问题不在于大,而在于小,不在于深,而在于实,不在于宽,而在于具体。如果把这个问题扩展来说,就是“课堂上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课堂上是否解决了这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

  一些专家还特别强调,校本研究不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额外加给学校的一项任务,而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应当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来抓,尤其应当注重日常的研究。另外,校本教研不是个别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的专利,所有的教师都应当参与教研活动。如何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呢?专家的观点一针见血:“教师必须有改革的愿望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成为教研、进修、学习的主人。”

  《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