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教学也是精神与情感发展的过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4月 08日 浏览: 打印

  要把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仅看成是一个积累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精神活动和精神体验的过程。

  培养人、发展人这是当今教育界形成的共识,课堂教学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去开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却是以知识为本位,把培养人、发展人的根本目标作为知识的附属品。新课标强调“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的是使教育回归本体,回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上来。

  学习是人的精神体验和发展过程。学习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精神体验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有一条特别重要的教育准则,就是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道德财富世界里,即在我们的思想意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历史和人民的世界里充满精神生活。”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精神,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仅看成是一个积累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精神活动和精神体验的过程。理解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然的行动便是重过程,一方面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前因后果;另一面,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心理、学习思维等过程的关注以及学习方法的研究等。通过对过程的重视,让学生精神生命得到充分的展示。

  新课标不把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终极目标,而是把它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手段,让孩子在学习知识之中长智慧,让孩子在掌握技能之中长才干,让孩子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健康品质、成长完整人格、锻炼坚强意志,让孩子在知识体验中长精神,课堂教学应把握这个方向。

  课堂教学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以学习知识技能作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应突出培养人的目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中所投入的情感便是孩子在课堂上所形成的一些基本品质,课堂教学的目标便是要发展孩子的这些品质。

  孩子的情感体验相对比较简单和直接。在现实中,有的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把学习看得比玩耍还重要,把学习当作一种本能的需要,学习根本不需要作任何意志的努力,这是因为他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就成了他的一种需要。这里面孩子投入的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自觉行为。孩子有了这样的一种情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一点都不成问题。反之,厌学的孩子,便是缺乏这种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孩子去体验这种情感,培植这种情感。另一方面,孩子通过学习又会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体验,随着情感的积累,孩子不仅对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学习态度也会随之往教育的方向改变。

  孩子学习的好坏、成长的好坏,态度是关键因素。前面说过,对学习感兴趣的孩子,学习非常自觉、非常主动,态度非常积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等,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其次要集中孩子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孩子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要集中注意力的良好习惯,孩子若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学习态度便不成问题。孩子只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去学习,通过学习,良好的态度又会得到强化和巩固。随着这种态度的不断强化,那种学习的自觉行为也就会随之产生,同时良好的态度又会转化为一种责任,孩子对学习、对人生的责任感也会随之得到加强。若孩子能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来看待,那就是对学习和自身的一种超越,孩子们就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逐渐地他们会成为一个创造者。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对教学来说,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目标。价值观的形成是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得来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有了对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态度,自然会产生一种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在引导孩子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让孩子逐步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就具备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条件。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