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同志在2010年度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0年 05月 23日 浏览: 打印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
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同志在2010年度
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黄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的年会,去年我也来参加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刚才听了几位负责同志的典型发言,觉得很受启发,使我感到北京市的语言文字工作在2009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绩,特别是对国家语委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比如刚才谈到去年的端午诵读晚会,得到了北京市语委的大力支持。春节的诵读晚会也是在北京录制的,节目获得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春节期间电视节目创新奖,而且在获奖的十个节目里面排在第四位,应该说受到了艺术家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去年国庆,我们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举办了一场首都高校学生欢庆建国60周年经典诵读晚会,播出以后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所以我觉得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不但本身做了很多很扎实的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而且对国家语委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国家语委、代表教育部语用司对北京市给予我们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借这个机会想跟大家谈一点自己做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些感想,一会儿黄市长还要发表重要的讲话,我就简单谈一点。去年9月份第12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举办以后,我们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了一个关于推普周活动的总结报告,刘延东同志在这个报告上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批示,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延东同志在批示里面特别强调语言文字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事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事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传承。延东同志的这个批示把我们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说得非常的全面。从语言文字工作的具体操作来讲,不外乎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但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知道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0月10日,毛泽东同志就参加了一个社团的成立大会,这个社团就是语言文字改革协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尤其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特别关注语言文字工作,关注语言文字工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方面的工作都急需研究和解决,但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今天我们继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目标是要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包括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和谐,包括我们的汉语和外语使用的和谐。和谐就是有差别但能够相互包容。在和谐的语言生活里面,占主体地位的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学好、用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里面其实就反映了延东同志批示里谈到的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民族的团结。所以我们讲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首先就要有一个主体,那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到关于方言的问题,关于繁体字的问题,关于外文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其实它们并不矛盾,只不过在什么场合、在什么地方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这是必须明确的。我们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这四大领域必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自治区域除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外,同时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我们开“两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会有很多种语言文字的同声传译,除了汉语文本以外,还有少数民族语言的文本,有8种。而在这四大领域之外,人们喜好使用什么,是可以自由使用的。我们并不是一律禁止方言,也不是一律禁止繁体字,也不是一律禁止使用外文,但是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就必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么强调,实际上也是为了依法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公民的权利是什么?就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该使用的范围内,公民有权利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去获得信息,去表达思想。也就是说在政府公文里,在学校教学中,在新闻媒体上,在公共服务行业,如果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那就是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通过贯彻国家的法律来体现国家的意志,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从保护公民权利引申出来,我们有很多的地方,如果对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现在使用的日用品,其标牌名称、说明书、产品介绍,很多并没有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我们今天会场用的这个话筒上面就没有中国字。机关办公楼里的厕所,没有“厕所”,厕所标识上往往画着人的图形,下面写了英文man(男)和woman(女),却没有汉字的“男”和“女”。对于这些东西,我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从维护公民权利和体现国家意志的角度来讲,这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媒体,我看现在所有电视台的栏目,每一个栏目名称一定是中英文对照的,超过一半的台标用的是外语,北京电视台叫BTV,中央电视台是CCTV,只有很少的在使用汉语拼音或者使用汉字,其实这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广告法明确规定,一句广告词里面不允许混合出现中文和外文或者单独使用外文,必须出现外文的时候,则必须加上中文。我们经常会听到“欢迎收看CCTV5”,这其实是在侵害公民的权利。
在公共服务领域,这样的问题也很突出。好一点的宾馆,你给他打电话,接电话的第一句肯定是英语。上次我住一个宾馆,服务员敲门来打扫房间,她第一句也是英文。从严格依法规范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来讲,这些现象都应该引起重视。最近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记者给中央领导,给全国人大的领导,给教育部领导,分别发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提出“若干年后汉语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他讲到现在我们的媒体甚至政府公文里面,经常会出现字母词、外文词、网络语言,有的即使不出现字母词、外文词,就像刚才黄市长提到的,全部是中国字,但是你看不懂。像CPI、WTO、GDP这些外文缩略词都在大量使用,但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弄明白它的含义。作为政府公文要出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影响到它的含义能够被大家所领会。我们依法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国家意志。
中国人常说文如其人,一个人写文章的风格,就跟他的为人差不多。这反映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一个人说什么语言、写什么文字,就浸染了这一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我长期在高校工作,大学里学外语的学生,差不多在校园里一眼就可以认出来,而且基本上可以说出来他学的是哪门外语,因为学哪一门外语,他的言谈举止就带有这种语言所承载的那个文化的特点,因为学这种语言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我们所有学校差不多都在学英语,学英语的结果不仅仅是学会了英语,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英语所承载的西方价值观。最近新加坡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研究新加坡的华裔大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是喜欢汉语的,一组是喜欢英语的,然后再看这两组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样都是华裔大学生,喜欢汉语的特别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而喜欢英语的就特别重视西方的价值观。所以人们在使用一种语言的时候,其实也在不断受到这种语言的文化熏陶。如果中国人说汉语越来越少,那么我们离自己的文化也将越来越远;如果中国人说英语越来越多,必须用的时候用,不必须用的甚至不应该用的时候都用,那势必也就会不断亲近西方的文化和传统。
语言文字工作看上去很简单,也就是说话写字,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再普通不过了。但是当没了空气和水的时候,谁都活不下去,空气和水受到污染的时候,谁都活不好。所以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依法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就像是在净化我们的空气和水,就是让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能够更好地发展。尽管目前语言文字工作不能说是中心工作、核心工作,但它确实承担着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认清这一点。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方面的体会。
第二个方面的体会,语言文字工作如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相结合。国家语委并到教育部以后,跟教育部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融合,语言文字工作如何在学校、在教育系统发挥作用,刚才马林副秘书长宣读了北京市的第二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这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做好了,才能让受教育者重视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语言文字除了是说话写字以外,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个人素质。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国家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人力资源“强国”和“大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大国是劳动者众多,人力资源强国是不但劳动者众多,而且劳动者的个人素质都非常高。那么提高个人素质或者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是跟文化的关系,同时从个人能力来讲,语言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基础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跟语言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智力主要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言语能力,第二是逻辑推理能力,第三是计算能力,哪个也离不开语言能力。
我们常说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和别人交流、沟通、合作。交通、沟通、合作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而现在不仅社会上,报刊、杂志里也常出现错别字,出现我们看不懂的话。在学校里,我们孩子们、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何呢?去年我到上海参加他们教委组织的中学生的一个作文比赛,他们有一个创新,作文比赛评出一等奖以后,再评特等奖的时候,要求不是写作文,而是进行口语作文,给一张图片让你看,看完之后让你讲个故事,再给你设一个情景,两个同学进行言语交流,再设一个情景,三个人一起交流。我去现场参加了他们的这个比赛,看下来之后非常有感触,这些孩子的作文写得很好,但是都不“会”说话,让他讲一件事情,讲得乱七八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样一件事:假设一个情景,你和你的一个同学在街上走,看到同班的另一个同学在帮他母亲卖菜,也就是他家庭条件困难,他母亲在大街上卖菜,他帮她卖菜。这两个同学看到他们那个同学在卖菜,那个同学也看见他们两个了,就不好意思低下头,装作没看见。现在要求你们两个过去跟这个同学交流,告诉他,他很棒。三个孩子扮演三个角色进行口语交流,这两个同学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跟那个帮母亲卖菜的同学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不要担心,我们一点都没有瞧不起你,我们觉得你真的很不容易,这么冷的天还能帮妈妈在这儿卖菜。可是,从头到尾这两个孩子一直在笑。最后点评时,我问他们两个为什么笑,他们还是接着笑,也不告诉我为什么,这就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背后是什么?你要是和别人交流、沟通,第一你必须充分尊重别人。中国人讲的有道德的人,首先是目中有人,你得心里有别人,才能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当看到你的同学在那儿卖菜,你应该去问好,你却一直在那儿笑,你的笑,即使想表达的是你看到同学了很高兴,人家也会觉得你是在嘲笑他。所以语言能力如何和教育结合,如何跟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如何与素质教育结合,是在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核心任务里面,语言文字工作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现在的母语水平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人讲,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外语,外语没有学好,我们学了那么多的汉语,汉语也没有学好,到底怎么回事呢?我认为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要密切跟教育结合,跟提升公民的个人素质相结合。
第三个方面的体会,我们现在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很多人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感到非常的愤慨。比如在大兴,一个月内发生了三起灭门案,令人发指,不但杀了自己的老子,而且还杀了自己的孩子。过去封建王朝的宫廷斗争,儿子把老子干掉的比较多,但是老子杀儿子的微乎其微。不管多坏的人,一般会保护自己的子女,而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子女,逼急了连自己的父母都可能伤害,但是很少有伤害自己孩子的,否则就是禽兽不如。这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那么从社会集体的角度来讲,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受到了追捧,当时美国的一家民意调查机构做的民调显示,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吸引力排名第三。但是过了不到三个月,三鹿奶粉事件出来了,这个机构重新做的一次民调显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倒数第一。有外国人留言说,我们不可想象,一个民族怎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食品里故意下毒。这句话听起来很难听,但三鹿奶粉事件的实质就是“故意在儿童食品里下毒”。三鹿奶粉公司是国营企业,它的管理层甚至一线员工,心知肚明,当地政府官员,我相信也是心知肚明的,可都在干这样的事情。今年3.15揭露一次性筷子怎么做的,刚才我看手机报报道每年几百万吨地沟油上了我们的餐桌,这个地沟油里的黄曲霉素毒性比砒霜高一百倍。见利忘义,伤天害理,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和传统的疏离密不可分的。
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个人理解主要靠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靠经典。过去知识分子的人生最高追求是什么,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往圣续绝学”,就是让我们的传统不要断了,一定要让经典一代一代传下来。第二个途径是靠传统和习俗。什么叫习俗呢?我们过春节为什么要回家,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年轻人为什么要给老年人拜年,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经典里面都有,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纪念屈原,中秋节团圆,重阳节敬老,七夕节强调家庭伦理,这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现实写照。如果经典是写好的剧本,那么民俗、习俗就是表演,就是现实地把它表演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传承。可是到了今天,我觉得这两个途径似乎离我们很远了。首先说经典,现在的大学文科学生,不知道四书五经的大有人在,更不要说去阅读了。文化的传统,我们现在对自己的节日几乎都已经淡忘了,除了春节,大家都比较重视以外,其他的节日几乎都没什么动静。但是洋节如火如荼,每到圣诞前夕,商家拼命鼓噪,媒体也大肆宣传。对我们自己的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媒体却不吱声,商家更不吱声,所以越来越使得我们离自己的传统越来越远,而跟别人的传统越来越近。
去年年底我看到《环球时报》登了一篇文章《中国可以向我们学习什么》,作者是一个非洲国家的驻华教育参赞。文章特别谈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他们一定要好好向中国学习。但是他又说,根据他的经验,觉得中国至少在一件事情上可以或者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他说的是什么事儿呢?他说在他们国家,平时上下班也都是西装革履,但一旦到了民族的节日,他们一定是要穿他们民族服装的,一定要按照传统节日的习俗过好那几天。他说中国至少可以在这个方面向他们学习。
这个事情跟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几年为什么要推出“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的原因。中华诵,颂中华,要诵读经典,也就是亲近经典。我们现在都不知道四书五经了,那么我们应该去读一读,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给我们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这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要过好自己的节日,我刚才讲到去年的端午晚会,北京市语委给了大力的支持,举办这样的晚会,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弘扬节日文化,让大家了解我们的节日是怎么来的,都有些什么习俗,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习俗,希望通过亲近经典,同时承续传统,这是经典诵读很重要的出发点。诵读经典的过程也是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书写经典的过程,也就是推行规范汉字的过程;学经典、讲经典的过程,也就是提升个人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过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提出,“中华诵·经典诵读”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性载体。因为它既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弘扬中国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公民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就把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和教育、和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2010 年国家语委在这个方面将主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建设“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它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我们把大中小学现有语文课本里面的经典诗文全部挑选出来,每一篇课文都请一个名师来讲,再请一个名家来朗诵,再请一个吟诵专家来吟诵,再请一个书法家把它写一遍,每一篇课文都有这样的四维资源库,包括名师的讲解、朗诵、吟诵和书法,构成一个初级资源库。书法呢,我们还请大中小学生也写一遍,大家看了书法家的很漂亮,但总觉得那个离我们太远,要是我们让学生也写,你就可以照着你身边的人去学习。经典资源库做好了以后,全部放到网络上供免费下载,可以作为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材料。第二部分,我们从中国浩如烟海的经典里面精选出一部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对其中的每一篇也是做这四样事,讲解、朗诵、吟诵、书写,构成一个高级资源库,做完了也放到网络上,免费供大家分享使用。第三部分是传统节日资源库,我们的传统节日、24节气是怎么来的,都有什么含义,现在应该怎么去过,把这些也做成资源库放到网上供免费下载。中华诵的经典资源库今年启动,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现在差的是钱,我们也在尽力想办法去找。
第二件事是要继续举办各种活动,像经典诵读比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夏令营活动、进高校的活动,已经坚持了三年,现在还要继续做。
第三件事是要在大中小学进行中华诵的“经典诵、写、讲”试点,做些什么事儿呢?一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二是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活动,也就是写字教育,不是随便写,而是书写经典诗文;三是除了老师讲经典以外,鼓励学生每读过一篇经典后,自己也来讲。有一次在汇报工作时,一位领导同志说这个主意好,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比赛,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看谁讲得好,是老师讲得好,还是学生讲得好。让学生讲经典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他们个人修养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我们这个月底要在苏州召开这项试点工作的研讨会,将制定一个具体的工作方案,争取在下个学期初能全面铺开“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
这些是2010年国家语委准备要做的几件事情。除此以外,今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十周年,我们将跟全国人大等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座谈会,最近要下发关于召开这个座谈会及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十周年的通知,要求各个行业系统、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要系统地总结十年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情况,分析取得了哪些成绩,面临着哪些问题和困难,同时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对我们国家十年以来的语言文字工作有一个系统的回顾;希望能够启动国家关于外文使用管理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对于外文的学习和使用,第一要有规划,我们究竟要学习哪些语种,应该如何加强外语的学习,同时还要明确规定外文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
今天把一些体会和我们最近要做的一些工作跟各位作一个交流,再一次预祝北京市语委的工作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