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经典,我们爱得是否茫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4年 11月 18日 浏览: 打印

编者按

  关于经典阅读,它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累积了过多的问题。现在应该是讨论经典的时候了。不是讨论“该不该读经典”的伪问题,而是讨论“经典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经典”等等可以无限延伸的、更为复杂细腻,同时也更能精确地帮助我们的青少年阅读、作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问题。

  是讨论经典的时候了。



  “我更愿意让我的女儿去读琼瑶、席绢,因为我认为她们的爱情小说就是比《红楼梦》更能带来一种美好的情感!”

  “经典的缺失将是一代人的悲哀,孩子读的经典太少了,我们应该呼吁救救孩子!”

  ……

  10月20日,本报刊登《“经典阅读”遭遇“地下阅读”围堵?》一文后,记者便不断接到前来“争鸣”的电话。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人们对“经典”这一话题的热情,也证明了经典阅读也还远没有达到“解决”的状态:

  “要读经典”似乎一直是一个定论,但这个定论为什么总是在实践中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书面上勾起一拨又一拨的讨论?显然有许多问题在我们“要读经典”的简单口号中被掩盖了。什么是经典?经典有没有一个期限?经典有没有一个范围?经典在个人的阅读中应该怎样构成?……

  我们现在显然已经不能再简单地讨论该不该读经典的问题了,那已经成了一个受人耻笑的“伪问题”,我们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关于经典的更为细致和复杂的内容。

  经典是什么?

  经典是什么?这可能是最被人模糊的概念。你随便找到一个人,他可能都会给你说上一大通要读经典的理由,但你要问他经典是什么?他很可能马上就茫然无措了。其实这个问题就是问到专家那里,也很难有斩钉截铁的答案。对于“经典”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博览经典;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著作具有权威性的,如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经典作家。

  但这就足以概括经典了吗?为许多人崇拜,有一定历史以至流传至今,但一直不为所谓的主流接纳的琼瑶小说算不算经典?经典就一定是成本成册的书吗?各种各样的口耳相传似乎拿不上台面,但在民间影响巨大的民间故事算不算经典?

  经典已经在人们心中凝结了过多的美好的希望,也正因为如此,经典的外延已经被人们无限制地扩展了,就像那句著名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关于经典的想象。任何想把经典单一化、简单化的企图都是一种徒劳。经典是什么?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提供一种借鉴,我们阻挡不了每个人心中的“经典”。而对于每个人来说,规划自己心中的经典,寻找自己心中的经典,也许正是他们建立最有价值的阅读体系的最好捷径。

  经典有没有一个期限?

  在那些于“地下阅读”中沉迷,而在“经典阅读”中犯困的中学生中,有很多人不愿读经典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很多经典讲述的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与我们的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太多隔阂。这其中当然有很多托词的成分,但却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提供的一些经典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历史的角度反证和影响这个时代?它们还有多少阅读的必要以至放在我们备受瞩目的经典书目行列?

  有很多事实我们不能忽略。如果你细心比较,在很多年前,我们的各种机构提供的经典名单和师长推荐的经典名著,与现在相比竟然变化无多,甚至有很多显然是时代产物的所谓“经典”竟也赫然在列。我们时代的变化之迅速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我们思想和生活理念方式的变化也不会小。所以,我们的公共机构推荐的经典名著的变化显然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当然,我们相信有很多经典像中流砥柱一样永远不会从我们的精神生活中退却,但我们更应该相信有很多的经典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生命。

  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卓有成效的经典淘汰机制?

  经典有没有自己的适用性?

  公认的经典对所有人都是有效的吗?经典有没有自己的适应性?有没有自己的局限性?

  在与知名评论家摩罗的一次谈话中,摩罗对于我们一直提倡的青少年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摩罗说:“四大名著确实是很好的东西,但这些名著就真的适合让现在的孩子去看吗?我看未必。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就最不适合早早向青少年们推荐。你看,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那么深的心机重重、人生险恶,我们在培养孩子们什么?而它究竟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对此,我们缺乏进一步的思索。”

  而同样,对于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红楼梦》中的凄婉的情爱描写对于青少年,最起码对小学生是不宜的。作为经典名著,《红楼梦》不应该早早地就向青少年们推荐。

  作为向公众提供的经典书目,也许我们过于模糊了,我们能不能做一做更深的研究,做一做更为细致的分类,分年龄段、分层次、分人群,提供更为到位的精神资源?

  经典在个人阅读中怎样构成?

  我们的阅读似乎一直在用经典的名义来封杀“非经典”,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只有经典阅读时会是什么样:远离时代精神生活,陌生,难以沟通。这样的人显然是一个怪物。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他所处时代的精神生活,只有融入这种生活,他才会具有这个时代的人的意义。

  与经典不可或缺一样,时代阅读也不可或缺,但二者应该有怎样一个合理的构成?虽然每个人应有每个人的构成,但我们能否找出一个可以提醒我们的普遍适用的构成原则?

  ……

  关于经典阅读,它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累积了过多的问题。现在应该是讨论经典的时候了。不是讨论“该不该读经典”的伪问题,而是讨论“经典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经典”等等可以无限延伸的、更为复杂细腻,同时也更能精确地帮助我们的青少年阅读、作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问题。

  是讨论经典的时候了。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84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