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是站着的思想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5月 20日 浏览: 打印

  语文教师之间交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教师太难当,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面对高考压力,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面对诸多家长的殷切希望,只能在一种无奈的状态下从事着我们的国语教学。其实只要我们暂时跳出教学这个圈子冷静思考一下就会认识到:这原本就是国文教师语文能力缺失的表现!是创新意识泯灭的结果!若依此种方向走下去,我们的民族教育将落后于时代。

  语文的生命就是立足时代的高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用时代的精神来激活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面对各种文化的碰撞,面对各种新生事物的挑战,语文教师首先意识到自己的深层责任不仅是教了几个大学生,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对民族教育的贡献。这才是教师首先具备的教学思想。必须在广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寻求民族精神的根脉。

  语文教师的职责,说到底就是授课时自觉地用传统文化精神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根基。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育明人伦而培养圣贤的社会功能,自觉地把培养国家有用之才摆在首位,代代坚守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反观到教育过程中具体操作层面,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引导到“愤”的层面,通过艺术点拨到“悱”的状态,使学生进入自觉求知的最佳境界。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一篇对社会有深刻认知和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文章,而传授给学生的言论、著述,也就成了站着的思想;这些应有的洒脱和厚重在今天的语文教师身上不知传承了多少。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智慧之火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授课过程中师生面对着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章,应该是灵魂深处的交融和思想认知上的碰撞产生共鸣的最佳时期,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灵动的色彩:学生有获得知识的愉悦,教师有传授智慧的兴奋,师生都处于一种精神愉悦的学习和自我超越过程中。这才能对学生的终生培养奠定很好的基础。据悉2005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上登载了一篇题为《上海教师被禁止参与应试类教辅读物编写》的新闻,笔者首先拍手称快,“该意见规定,教研员和特级教师如果擅自参加以营利为目的、以习题试卷为主的应试类教辅读物的编写,将受到通报警告等行政处分。有以上行为的教师申报特级教师,将不予评审和认定。不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或指定编写的各种与教学配套的辅导读物,都不作为学术成果,不作为评定各类职称、评定各级骨干教师、评定各种荣誉称号的依据。”这样就把教师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创新意识都集中在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这确实是站在教育的前沿大力进行教改的举措,我们为上海市教委的做法感到精神振奋。

  现在来扫描一下书市:看看那些“高考对策”“解题秘笈”甚而至于通向大学捷径的系列“宝典”上——但愿别留太久,免得成为后人的笑柄,他们会疑惑我们这一代人都在做些什么?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在伤害着教育的公正和公平!接下来就有人搞了一套造文软件,把写作这种富于创新思维的体势变成获利的工具,这种满脑子急功近利的思想,哪里是把学生放在人本上去尊重呢?哪里有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呢?而教育最本质的追求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我担心正是教师自己趋利的思想和无奈的情绪引导——最终屏蔽了学生对社会应有的体验和对生活拥有的热情。

  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先秦时代哲人的睿智,魏晋时期文人的洒脱,唐人积极进取的诗性情怀,宋人强国固边的忧患意识,语文教师自己体悟到了多少?又究竟传承了多少?而这些内容才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才是我们要传承的文化命脉。

  反观“五四”时期所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人物,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国热情和投身社会的当仁不让的精神,就足以证明国学思想推世移时的巨大作用。虽说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反传统,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政治敏锐和社会责任心正是传统文化熏陶、内化的结果。今天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需要的是责任意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崛起,呼唤的也是责任意识;如何解决当前发展中所带出的一系列问题,重塑新一代青年的道德规范还是责任意识。那我们就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一个以责任意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来传承我们的国学基础。

  孟子把教育天下英才当成人生一大乐事,那是他把后继有人当成自己的职责,他把生命中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延续作为自己的使命。可到了今天,我们竟如此短视。读一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就能感觉到什么是诗意的关怀和使命的浩气,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就成了儒家教育思想传承的精髓,惟其“文以载道”和“教以传道”,才会有脱颖而出的精英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